N本报记者 陈丽娟 吴月芳 吕波 文/图
古泉州的东大门,进出城的必经之路,130多个牌坊,说起南少林寺片区,东湖街道书记张维斌就像一个导游,娓娓道来。
对于即将启动的改造,张维斌更是神往。根据规划,2年后,南少林寺片区及周边,将拔地而起一座“旅游综合体”,打着“城市会客厅”的旗号,让游客享受吃喝住购一条龙服务。
沿着刺桐北路一路前行,大约十多分钟就到了南少林寺,再沿着后山下去便是东岳村,也是从前的官道——仁风古道(福州大路)。只不过,如今的福州大路有些萧条,再加上3年前这里已拆迁完,显得特别清静。
这次南少林寺片区及周边区域旧城改造,共涉及东湖街道的少林、凤山、东风三个社区。东湖街道书记张维斌是个老泉州,说起南少林寺周边片区,娓娓道来。从前,南少林寺这一带即东岳山,是泉州市的东大门,是进出城的必经之路,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
以前南少林寺一直延伸到东门,连现存的东禅寺都只是南少林寺的一小部分而已。令人惊叹的是,从前的仁风古道上,沿路共有130多个牌坊,有贞节牌坊,也有状元牌坊等,可惜后来均被毁坏,只留下了一座“急公尚义”牌坊。相传,这座牌坊是康熙皇帝献给李光地的父亲的,当年北方天灾,李光地的父亲带着乡绅们一起为北方捐钱,深深地感动了康熙皇帝。
南少林寺一带的瑰宝可不止这些。半山腰的东岳行宫,始建于隋朝,据猜测可能是皇帝或高官的行宫。尽管此前宫庙部分也被毁坏,可改革开放后,东岳村的村民自行出资把它恢复起来。如今,宫殿内还保留着元朝的柱子。“据说,宫庙里还有一根横梁,上面写着‘恭请当今圣上万寿无疆’的字样,很神奇。”张维斌说道。
最珍贵的莫过于南少林寺,只是遗址在清朝就已被破坏。为了体现对南少林文化的重视,1992年,泉州市政府在遗址周边复建南少林寺,共计划兴建500亩的用地。从此,南少林寺一带吹起了主打南少林品牌、发展旅游的新风。
130个牌坊见证繁华
庙宇是南少林片区珍贵的旅游资源
两年打造城市会客厅
按照设计者的规划蓝图,南少林寺片区将成为泉州的“城市会客厅、旅游集市”。泉州将投入20亿元,将南少林寺一带划分成5个地块,并整合旅游、宗教、南少林武术、商贸、景观等闽南文化要素,使之成为富有闽南特色的旅游文化胜地。
昨天,张维斌首先当了回导游。指着南少林寺片区改造的效果图,他介绍,A、B、E三个地块,主要用于安置房和住宅小区建设等。C、D两个地块,则是未来该片区的主打区域。今后,市民可从刺桐路步入南少林寺景区。景区入口的左侧,便是规划中的四星级以上酒店,配套区域内还将设置购物等商场。
与此同时,在这一区域内,您不仅可以欣赏到少林高僧的精彩武术表演,还可以尝尝泉州的特色小吃,如面线糊、肉粽等。吃完了,还可以边品茶边欣赏泉州茶道表演。
红色将成为该片区建筑的主色调,从南少林寺的半山腰望去,成片的红砖燕尾脊闽南特色建筑,宏伟而美观。可以说,未来这里便是“吃、喝、住、购、娱”一条龙的旅游胜地。
今年10月份,项目就将开工建设,预计2年后,这里就将变身真正的“城市会客厅”。
2年后,南少林片区建筑以红色为主色调
“新泉州人”见证片区蜕变
昨天早上,钱小英带着她一岁半的女儿,在一片拆迁后的废墟旁的小沟壑里摘小白菜。她还不清楚,再过两年,她身旁的这片废墟拔地而起的,会是集“吃、喝、住、购、娱”一条龙的南少林寺片区,成为富有闽南特色的旅游文化胜地。
钱小英5年前从安徽阜阳来到泉州仁风工业区一带打工并居住,对南少林寺片区的印象很简单——“有不小的菜市场,有很多批发制作包袋布料的商家。”在她的印象中,这个片区没有什么很鲜明的特色,南少林寺还有其他一些古迹,都埋没在一群毫无特色的民宅之中了。
钱小英住在附近,前两年每天都目睹着一座座房子消失,只是她不知道为什么。
当记者向她描述未来南少林片区的模样后,她把目光转向了小女儿。钱小英的女儿就是在泉州出生的,她说,以后他们这些孩子就有好地方玩了,她自己也该好好看看泉州的南少林文化。这些“新泉州人”和他们的下一代,一起见证着泉州的破茧成蝶。
征集令
为记录泉州十大城市更新片区的旧貌、新颜,本报推出“泉城蝶变晒图会”活动,向您征集这十大片区的老照片和即将动迁前的片区面貌。您可将这些照片,取个名字,上传至摄区·中国网站(http://www.looooooook.com),并附上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届时,本报将邀请专业评委,对摄友上传的照片进行评选,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5名,奖金各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