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5月27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N19版:健康周刊

  1. 版面导航
2011年5月27日

夏季太贪凉 易诱发风湿寒性关节痛

最近,长江中下游干旱,福建却潮湿多雨,这样的天气是风湿性疾病的多发季节。近日,一些市民出现了腰椎、膝等多关节的疼痛,于是,不少人将这些症状与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联系在一起,可是去医院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往往又无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呢?专家称,这种症状在医学上称作风湿寒性关节痛,风湿寒性关节痛属于亚健康状态。治疗上可以不用药,但是要注意平时生活中的保健。

泉州亦不少见

泉州市正骨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许超尘称,风湿寒性关节痛病因未明,以风、寒、湿环境因素及体力负荷为主要危险因子,以膝、腰椎等多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的一种良性风湿性综合征。

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多在局部,以某部肌肉或一、两个关节(如膝、踝、髋、肘、肩、腰背)疼痛、酸胀、麻木、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重者可发生全身多处肌肉、多个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有些人患病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可由轻到重,由局部到全身不断发展。但是,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疼痛部位伴有明显的寒冷感。患者常诉患处如冷风吹状,有阵阵寒意,病情重时即使三伏之夏仍感恶寒怕冷,须穿厚衣服。遇寒冷及阴雨天气则症状加重,然而触之局部不热不肿。在进行温水浴或烘烤之后症状可以减轻,但使用抗炎镇痛药物效果却不理想。

环境因素在本病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大多有感受寒邪史,所以高寒地区、长期野外作业之人容易患病。但在四季温暖的泉州,风湿寒性关节痛亦不少见。

容易被误诊

风湿寒性关节痛属于亚健康状态,这类人群在实际生活中占很大一部分,由于其只影响生活质量而不危及生命,很少有人系统研究,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尚无正式命名,经常被认为“无病”,或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甚至是“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对之不治或过度治疗,给广大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极大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此外,某些职业如冷库工人也容易患风湿寒性关节痛。女性产后受风邪,出现关节、肌肉疼痛,中医谓之“产后痹”,大多属于风湿寒性关节痛的范畴。

许多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皆可见关节、肌肉疼痛,故诊断风湿寒性关节痛必须排除此类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之关节痛,多有局部肿胀、灼热,并多伴有关节外症状,实验室检查多有血沉、C反应蛋白的改变和免疫学指标的异常。而风湿寒性关节痛除如前所述临床特征外,实验室检查多无改变。老年人则当与骨关节炎相鉴别。骨关节炎多发生于50岁以后,多为活动后疼痛,尤以上、下楼梯时明显,可有关节变形和X线改变。

夏季不要贪凉

潮湿的空气对人体是不利的,低温时潮湿加强了空气对热的传导作用,使体热大量散失,故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机体更容易受寒冷的损害。

很多人贪图凉快,工作台处于空调风口,或常年在写字楼工作的白领,终日处于空调环境之中,而女性又多着以短裙,双膝极易患此病。因此,穿衣指数要掌握好,不要平时穿得太多,一下子又减得太少。另外,有些人夏天喜欢睡在地板上,其实地面,特别是水泥地板或砖石地板阴冷潮湿,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聚湿性,易使人受寒,使关节及肌肉组织气血不畅,易诱发风湿寒性关节痛。

□养生之道

胃寒肠热型咽炎不宜常喝菊花、金银花

N本报记者 陈骏

本报讯 王女士每天早上起床都会有几口痰堵着喉咙,刷牙时还常常干呕,经诊断为慢性咽炎。她听朋友说,慢性咽炎经常喝菊花、金银花就会自愈,可是一段时间过去了,症状依然没有缓解。去找医生了,医生说,她的体质是不能这样喝的。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王金都称,王女士的体质属于胃寒、肠热型,喝菊花、金银花太凉,只会更伤胃,对慢性咽炎的改善也没有好处。从中医的角度说,食物在肠胃里新陈代谢,如果代谢不好,就容易引起痰湿内阻、火气上升,从而引发慢性咽炎。

王女士可以多喝生姜水,起到温胃散寒的作用,其次要多喝白开水,温胃降火。药方上可选择: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细辛、川连、黄芩、干姜、僵蚕、大黄。须注意的是细辛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用量不宜超过3g,其他药方根据个人情况再确定用量。

慢性咽炎在生活中还要注意忌食烟、酒、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之物。少吃或不吃煎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油条、麻团、炸糕、辣椒、大蒜、胡椒粉等。避免用嗓过度或大声喊叫,注意休息,减少操劳,适当锻炼身体。有全身性疾病者应积极治疗。若鼻咽部、口腔有疾病存在更要及时治疗。此外,还需要注意按时起居。因为慢性咽炎并非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另外,每一种抗生素都有全身副作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滥用抗生素还会引起细菌耐药。

保健与治疗

1.风湿寒性关节痛不一定要吃药,但保健、功能锻炼必不可少。

2.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过度疲劳,要适当地进行功能锻炼。

3.居家环境要保持干燥,闷热潮湿的环境适当关紧门窗,梅雨季可适当开空调除湿。

4.平时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

5.有症状时,可采用温水浴、理疗、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保健治疗方式,还可局部贴敷祛风湿的中西药膏或膜剂,也可口服祛风湿、温阳散寒之中成药或草药等。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