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豚类保护区监测江豚的生活状况
N据新华社电
近日,一幅题为“哭泣的江豚”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这是中科院科研人员在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检测时,拍下的长江江豚眼睛里流出的一滴透明液体。人们惊呼:江豚哭了!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类研究专家王丁研究员说,照片里的江豚流的不是眼泪,而是身体受到刺激后分泌的一种透明黏液。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持续干旱,这不仅影响了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也使生活在这里、种群数量比大熊猫还少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江豚保护区水位下降
江豚是不是在哭泣,我们或许无法获知。但是,持续的干旱,使这个本来就濒危的珍稀动物面临生存危机,它们有理由哭泣。
在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豚类保护区,持续的干旱已使这里水位下降到27.38米。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水位相对于往年来说,下降了4米,整个保护区由以前的3万亩水面下降到了目前的1万多亩,本来21公里长的故道,现在有水的江段不到10公里。天鹅洲长江豚类保护区位于天鹅洲长江故道,目前这里有30多头江豚,研究人员忧虑,水位如果继续下降,长江江豚将没法生存。
王丁说,鄱阳湖是长江江豚一个主要栖息区,2006年那里大概有450头江豚,将近占到总数的1/4。今年的干旱让鄱阳湖面积缩小到了正常年份的1/10,对长江江豚的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
“江豚活动的最低水深需要3米,符合条件的水域越来越少,它们只能涌向航运繁忙的主航道,而那里等待它们的将是锋利无情的螺旋桨。”王丁心疼地说。
20年数量锐减大半
江豚,俗名江猪,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家住长江边的居民大多有着这样的记忆: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头部钝圆、体形流畅的江猪在江水中翻腾、跳跃。然而,记忆中的镜头正渐渐变得模糊,人们越来越难以看到这个“水中精灵”的身影。
长江干流曾是豚类最理想的栖息环境,白鳍豚和长江江豚都是生活在长江里的珍稀动物。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长江豚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2002年7月,在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生活了近23年的白鳍豚“淇淇”离世,从此科学家再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影,他们怀疑这一珍稀的物种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江豚也许是目前长江里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近20年来种群量快速衰减。资料显示,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2006年,国际联合科学考察组经一个多月调查发现,江豚数量已不足1800头;现在,它们的数量可能仅为1000余头。
专家认为,非法和过度捕捞、水体污染、航运开发、航道整治等,是造成长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为了保护长江珍稀水生动物资源,避免江豚成为“第二个白鳍豚”。
研究人员还一直致力于江豚的迁地保护、人工饲养、人工繁殖等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人员在天鹅洲保护区内投养了5头江豚,进行迁地保护,目前已形成一个有30多头的种群。1996年,中科院水生所人工饲养长江江豚,到现在已经养了15年了,2005年第一条江豚人工繁殖成功。
王丁说,这一系列行动,让长江水生动植物物种生存环境也有所改善,为长江江豚保护奠定了基础。
干旱、滥捕双重夹击
目前,长江江豚数量正以每年6.4%的速率下降,相对5年前每年7.3%的下降速率已有所放缓。但是,整体生存状态仍然堪忧。王丁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会给长江江豚的生存带来严峻的考验。
在天鹅洲长江豚类保护区附近,附近的农民到长江故道取水,80厘米直径的抽水机从天鹅洲保护区不断抽水抗旱。王丁说,尽管当地政府已经下令立即停止取水,但是没有水将面临粮食绝收,因此取水一直在进行。
为了缓解低水位所造成的影响,保护区工作人员已经向上级部门申请,一方面希望周边乡镇停止在保护区内开渠抽水的行为,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加大投入,组织机械从长江引水补充到故道,以增加故道里的蓄水量。
到6月底,今年为期三个月的禁渔将要到期,到时候捕鱼的强度将非常大,王丁现在最为担心的是,在干旱与滥捕的双重夹击下,长江江豚的生存会面临更大挑战。他说,今后的10年时间是长江江豚保护的最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实质性进展,那么长江江豚就会真的成为第二个白鳍豚,彻底丧失保护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