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曾炳光 杨清竹 文/图
夜幕降临,一张方形幕布的四角被绳子拉起,挂在左右两根竹竿上,播放的是漳州本土的芗剧,而观众只有三个外乡来的打工者。近日,记者路过龙海紫泥镇,在路边所见的这一幕,着实让回忆定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放映了。
也许受不了这份冷落,放映员躲到哪户农家喝茶聊天去了。独在异乡却不为异客,坐着小凳,虽然这两女一男听不懂芗剧,但嘴角偶尔泛起丝丝浅笑,让人感觉暖暖的。
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这样的放映场景在农村经常可以见到,不过那时候只有过节或者祭拜神灵的时候,才会放电影。
放映人员一般在傍晚就会架好幕布,确定放映机放置的位置,为了不被人挡了视线,村民早早地就会抬着木椅过来摆放,矮凳子则摆在最前面。放映前,会先放一串鞭炮,提醒还呆在家里的人电影开始了。得知消息的商贩早在鞭炮响起前就摆好了摊位,孩子们常会在放映员换盘的间隙,跑到小摊前买些瓜子之类的小零食。
最恼人的是,到了精彩处胶片该换了,不熟悉业务的放映员总要手忙脚乱接上一阵。黑暗中有人开始骂开了,但很快他们就“叽叽喳喳”聊起了家常,孩子趁机从家长怀里挣脱,着急地找地方方便,回来的时候他们的裤裆总是湿的,屁股少不了挨几下,父母嘴上说着又把孩子搂进了怀里。
如今,这样的场景少见了,只有看到幕布电影时,才会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