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10月12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22版:漳州新闻-街巷

  1. 版面导航
2011年10月12日

1948年的收据 记录历史

朱寿彬说,这张收据是当年二哥托家人保管的“宝贝”

N本报记者 曾炳光 文/图

长约14厘米,宽5厘米,纸张泛黄,这是啥?

一看内文,用蓝色钢笔写着:“兹收到,九峰镇朱宗架先生帮助本军蒋币十一千万元正,布一匹”,落款是人民解放军闽南支队部,时间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五月二十日。收据中间盖了枚红色骑缝章,模糊不可辨认,中间的骑缝文字则为:南字第八号。这张收据的保存者是平和九峰镇福山村朱寿彬老人。

老人小心翼翼地从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里将收据拿出来,他说,怕这张黄纸太破了,他还在纸张的下面贴了张纸。

72岁的朱寿彬称,自己家当年在村里还算比较殷实,当时自己才十几岁,是二十多岁的哥哥朱明南(已逝)挑着这些蒋币和布匹翻山越岭来到国强乡,将东西交给解放军闽南支队部的,哥哥回来就带了这张收条回来,跟父亲交代一定要好好保管这张收据,后来自己就再也没有见到这份收据,一直到父亲朱宗架去世,老房子翻建,他才在阁楼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它。老人不知这份收据能否兑换钱,若不行,他就好好保存着,做个纪念。

漳州市党史研究室的曾一石副主任看了收据的复印件和记者翻拍的照片,确认是当年的闽南支队留下来的欠条,他称打收据这种现象在当时的队伍中还比较普遍,这些收据现在的历史价值并不是很大。而1948年,国民党将大量的国民收入用于军事,大量发行纸币(即蒋币),通货膨胀很厉害,“有时候一捆钱买不到一斤菜”。曾一石称,据他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政府有专门的机构在负责兑换这些收据,如果错过时间收据就作废了。

曾副主任的说法,在平和县党史研究室提供的《福建中央苏区·平和卷》找到了证实,书中称龙溪地区专署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1953年7月7日发出相关通知,决定以老区村、老区基点村最多的平和县国强乡作为试点县、试点乡,并把省里拨下的兑换基金拨出一部分给平和县老建委。不过,当时试点工作如期完成,全地区兑换工作全面铺开,省政府拨给龙溪地区兑换基金10亿元,其中平和3.5亿。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