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11月1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18版:漳州新闻-漳州边界行

  1. 版面导航
2011年11月1日
边界走透透
龙海隆教:传奇的古城,迷人的畲乡

美丽的隆教湾有天下第一滩之称,是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
古牌坊见证曾经的辉煌
畲族服饰(资料图)
镇海村里,漂亮的石头房
很多年轻人已搬离镇海古街,唯有老人还在坚守
寻找火山地瓜

  策划人语

  N方锦枞

从明代的镇海卫始,我们将历时两周,分沿海和山区两条路,走透漳州的边界线。

在这里,我们打开了全面认识漳州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你可以看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土风情,特产珍馐。一部活生生的漳州乡土连续剧,将带你走入认识漳州之旅。

这是海都记者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尝试,也是正面宣传报道漳州的新闻策划。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记者的本职,也是海都报扎根漳州,汲取养分的必然之举。

在这里,我们不做宏观描述,不讲无用的空话套话。我们的触觉是细腻的,犹如心灵的触摸,眼光是真诚的,犹如老友般的亲切。在这里,我们用心去丈量可爱的家乡,用爱去诉说美丽的故事。

朋友,随我们来吧,让我们一起走透边界,踏上这趟神奇的旅途。

N本报记者 张朝辉 方锦枞 周杨宁 陈群 白志强 通讯员 郭东福 文/图

核心提示

沙质洁白晶莹的月牙形海湾、有“绿色长城”之称的防风林带、丰富别样的畲族民俗风情、明代四大卫城之一……这里,是漳州龙海最东边的小乡镇——隆教畲族乡。走进她,才猛然发觉,她承载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尽管历史洗尽沧桑,湮灭繁华,带走辉煌,却依然留下了旖旎风光,让人着迷不已。

隆教畲族乡地处闽东南沿海凸出部,东与厦门特区隔海相望,南临台湾海峡,北连招商局中银开发区,西衔漳浦县,冬暖夏凉,四季宜人,曾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拥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让当地人们躺在老黄历里看世界,还是让他们看到了发展远景?在期待沉睡的古卫焕发新的光彩的同时,他们又做了些什么?

1兵戎故垒诉说湮没的辉煌

曾经的万烟城

走进隆教,来到镇海村,探寻镇海卫古城遗迹,到处静谧而古朴。残破不整的城墙、老旧斑驳的石阶、独坐树阴下的耄耋老人,都在讲述着一段无声的历史。

在中国明代,这里与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并称为中国四大卫,因抗击倭寇而闻名于世。据史料记载,镇海卫于洪武二十年建卫,卫城全部用石砌成,周围873丈,高2.2丈,垣面宽1.3丈,女墙l660垛,窝铺20间,垛口720个,设东、西、南、北四门,后因东门失险常关,另设一个水门,共有五个城门,各有城楼。

全盛时期,这里曾驻军近万人,不难想象,多少个日夜,这里旌旗高扬,刀剑锃亮,操练水陆。

数百年后,这里已黯淡刀光剑影,远去鼓角争鸣。由于曾经屯兵万千,镇海村曾有姓氏百家。当地镇海村的村主任姓石,他说,他的祖先是明朝洪武时期的福建守备石珍,如今村里留下的姓氏宗族,多是当时卫城官兵的后代。“现在村里保留下来的有黄、高、汤、徐、谢、何、石、桂、蔡等姓氏30多个,旧时这里被称作‘万烟’城,一烟一户,可以想象那时多么的繁华鼎盛。”石主任介绍,一开始,古城内都是行政机构和驻军,一般的百姓都住在城外,到了清朝抗倭,沿海迁界,城内不少人外迁,而后,人口便不断减少,时至今日,镇海村剩下420户,1750多人。

在通往古城南门,牌坊下的一条古老街巷曾见证彼时的繁华,石主任说,当时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贸易往来都是在这条街上完成的。拾阶而上,两旁尽是沧桑的石墙瓦房,街上已罕有人迹。推开一间贴着崭新对联的房门,里面独住着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她姓赵,儿孙们都已在村内易地而居。她说,这条街曾经是城内最有人气的地方,也是城内风水最好的地方,她住下来守着,能保佑子孙后代。

城内不少古房屋已被村民拆除,盖上两三层楼高的小洋房,古城房屋未能完好保存,不禁让人心生惋惜。该村石主任道出了其中的难言之隐,他们也想修缮保存这些古屋,但长期苦于经费不足,而这些房屋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已是危房,原先居住的村民因为笃信城墙内风水好,不愿搬到城墙外,只好拆除古屋,建自家楼房。

屯兵后代融入闽南

镇海卫古城内的井也是重要的历史角色。镇海村一高姓老人一边坐在井边修补渔网,一边介绍,古城建成时,城内共有99口井,当时传说着,如果第100口井挖成,这里便会出一个天子。可是几百年间,这第100口井依然没有挖成。直到依靠现代的挖井技术,这里的水井才不断多了起来。直到今天,镇海村的生活用水依然是井水,600多年过去了,水质依旧纯净而甘甜。

即便是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屯兵后代,他们也入乡随俗,并经多代繁衍,如今这里的生活方式都遵照着闽南的习俗。石主任介绍,当时不少屯兵因时局外迁,但他们的后代却把这里看作是祖籍地,“每年清明都有不少龙岩那边的客人过来祭祖,他们说,在龙岩有一个镇海祠,就是当时镇海的官兵迁到龙岩后,在那边建的”。

驻守当地的龙海镇海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告诉记者,这里只是偶有游客慕名而来,由于镇海古城遗迹没有作为旅游景点大规模宣传、开发,且通往古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完善,尚未有大批游客蜂拥而至,因而没有破坏当地村民的生活形态,他们除了部分外出打工外,大多数还是“讨小海”,养殖海蛎、紫菜、近海捕鱼。石主任说,只要不要碰到强台风的破坏,依靠“讨小海”,每户年收入10来万元,生活宽裕。

2奇特而迷人的畲乡风俗

漳州的土著居民

隆教畲族乡,顾名思义,这里是闽南传统的畲族群落,在少数民族不断被汉化的今天,他们依然坚守着特有的民族信仰,保存着迷人的民族风俗。

隆教畲族姓蓝,人口7100多人,约占全乡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红星村和新厝村。当地蓝氏宗庙理事长蓝红西说,畲族人以狗作为图腾,而隆教蓝氏异于一般的漳州人,他们从来不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这也印证了隆教蓝氏是当地土著居民的说法,“当时陈政陈元光父子由于开漳,要镇压当地的土著居民,蓝氏便与陈元光父子抗衡,展开战争,因此,蓝氏的后代都不信仰开漳圣王”。

蓝氏宗庙雕梁画栋,精美不凡,里面悬挂着不少匾额,见证了从明末到清代,当地出了不少高官,让族人们引以为豪。蓝红西说,隆教畲族乡“蓝氏”是福建唯一拥有“五代一品”殊荣的家族,历史辉煌,宗庙内有一块匾额写着“参赞大臣”,是平台宫保提督敕授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隆教蓝氏与台湾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现在两岸蓝氏来往密切,台湾蓝氏宗亲经常回到这里寻根谒祖。

别样的畲族风俗

畲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妇女的服装称为“凤凰装”,以黑为主,莅纹以凤凰为主体,腰上多有围兜,妇女发式多样,分为“凤头式”、“凤身式”、“凤尾式”,象征着给畲家人带来幸福吉祥。男子的传统服装是青色或蓝色的大襟布衫。

除了服饰外,畲族人还有特有的风俗习惯,蓝红西说,每年立夏,族人们要蒸年糕,并在糕面上印五个手指印,以感谢祖宗和上苍的保佑,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而每年的正月十八,是隆教蓝氏最重视的节日之一,他们要举行“抛新婚”、“吃酒令”、“神跳火”等活动。

“抛新婚”,宗族里当年结婚的新郎官,人们在这一天要千方百计把他们找出来(因惧怕“抛新婚”,许多当新郎的都采取躲避的做法,叫“跑新婚”),然后强行把他们拉到祖庙广场上,由一群身强力壮的男子先将其按倒并横抱着向空中用力抛上去再接回来,如此反复数次,呐喊声此起彼落,广场上热闹非凡。

“吃酒令”,正夜十八这一天,族人们要在祖庙里摆放一张特大的长方形桌子,选派十来个具有一定文化或能熟记“酒令诗”的人到场参加“吃酒令”,开展饮酒吟诗活动。这“酒令诗”,目前记录在册的不下三四十首,如《建镇海卫城签诗》、《乾隆君游江南诗》、《织布诗》、《春夏秋冬四幅诗》等。

行酒令时,人们可以自由选择“酒令诗”朗读吟唱(均用方言朗唱),或邀请其他酒友对唱,如果有谁把“酒令诗”吟错了或者遗忘了一时背不上来,谁就会被罚上一杯酒。

“神跳火”,即在正月十八的傍晚时分,在几个族人聚集的村落,凡神像要经过的路上,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用稻草堆成小草堆,待神像到来之前点燃草堆,让有人抬着的神像(小神像由一个人抱着)一尊尊从熊熊燃烧的草堆上跳过去,此举表示驱害、保族人平安。

3火山地瓜与天下第一滩

质优量少的红心地瓜

说起番薯,相信每个人都吃过,但畲族乡径内村的红心番薯(又称“火山地瓜”)却不一定品尝过。径内村的村主任朱永正说,径内村的红心番薯,香、甜、软,口感很好,但它十分娇贵,要求偏酸性的沙质地和温和的气候条件,在其他地方种植就失去它的特色。

据朱主任介绍,由于径内村地处偏僻的乡村,优质的番薯多年来一直是藏在深闺里,直到2000年后才被外界的消费者认识。“我们农村消息很闭塞,没什么门路,生产的番薯一般都是自产自销,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上级领导关心这里的发展,上门来调研。农村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就把番薯端上饭桌,没想到番薯就一举成名了,如今远销日本、新加坡。”朱永正说,发现红心番薯很受欢迎后,乡里的领导大力推介这里的红心番薯,鼓励村民种植。

红心番薯虽然出名了,但村民的积极性并不高。朱永正说,主要是因为产量低,一亩地就只有2000来斤,而且价格也不高,一斤的收购价就1元多,所以到目前为止径内村的种植面积也只有100亩左右。但洋葱、花生村民普遍种得多,因为产量高、收益多。

红心番薯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这几年,隆教畲族乡又把目光转向滨海旅游,因为隆教畲族乡除了镇海卫古城这一历史古迹外,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美丽天然的海滨浴场

隆教湾,是美丽的天然海滨浴场,它东起镇海旗尾山,西至白塘牛头山,共分为隆教湾、白塘湾、湖前湾三个海湾,三个海湾都呈月牙状。海滩平缓宽阔,沙质洁白而柔软。湾内海浪轻拍,湾外波涛起伏。其中,隆教湾被中国社科院刘天福教授以“位优、滩缓、沙佳、水净、岸长、温适、花奇、树多、景配、物丰”等十大优点的论证,确认海滩为“天下第一滩”。

牛头山古火山口,是奇特的地球物理景观,它坐落在白塘村东南部。据考证,该火山口历经15次喷发,总厚度为178.5米,现在可看到的只是晚第三纪中段上部的最后三次喷发物,距今2460万年,古火山口形状似一个朝天的椭圆形喇叭口,潮涨水淹,潮退口现。

位于区内镇海东门外的旗尾山,是寓意深远的东海与南海分界处,它由大陆向海洋延伸,似一把利剑指向台湾海峡。因其山势走向恰与澎湖列岛和台湾最南端三点成一条线,所以地理专家把这条直线定为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并把旗尾山作为这条分界线的标志。

据隆教畲族乡党政秘书苏勇斌介绍,旅游开发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2006年,当地先后引进了两家大型旅游开发公司,将为隆教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希望和生机。

其中,福建首鑫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于2010年底对隆教湾的开发进行重新规划,并签订了新的开发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将规划建设滨海生态养生宅、旅游观光度假酒店、游艇及水上体育、休闲运动、商务会议、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度假区高端综合项目。

明升置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白塘湾国际旅游度假城项目,拟投资100亿元开发建设白塘湾风景区及配套设施,总占地面积约为9000亩,该项目拟以国家级地质公园——漳州火山地质公园为核心景区,打造一个集旅游、会议、休闲、运动、生活配套住宅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一流度假景区。令人欣喜的是,该项目已于2011年9月27日签订框架协议书,正在洽谈正式合同。

隆教乡名片

隆教乡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宜人,享有东方“夏威夷”之誉,现辖11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23145人。

辖区内水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滩涂近海是各类鱼、虾的天然养殖场,矿产资源以花岗岩、高岭土、石英沙储量为最多。全乡著名特产甘薯、花生、红茶、香菇、龙虾、石斑鱼、鲍鱼一向闻名遐迩,为海外华人所钟爱,是深加工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辖区内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是闽南金三角得天独厚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避暑胜地。不仅有明代兵戎故垒——镇海卫,还有奇特的地球物理景观——牛头山海底古火山口,潮退即现潮涨则隐,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周边的火山地质地貌群于2000年10月被评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更有保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畲族民俗民情。

此外,北部有南太武山,南部的三个月牙形海湾,沙质洁白晶莹,沙滩宽阔平缓;12条防风林带,纵横交错,四季常青,素有“绿色长城”之称,环绕其间,使沙滩增添不少秀色,海面上海水清澈碧蓝,一望无垠,是一片可多层次、多功能开发的大型天然海滨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