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年3月16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22版:漳州新闻-专题
  1. 老街巷走出个现代诗人

  1. 版面导航
2012年3月16日

老街巷走出个现代诗人

杨骚故居内景
杨骚故居缺乏保护修缮,显得有点萧条
杨骚

N本报记者 萧镇平 见习记者 戴江海 文/图

核心提示

府学、文庙、府衙、老街、石牌坊,这些都是这座千年古城留下的历史遗迹。但是,古城不仅有古迹,还滋润着一方水土。一千多年来,在这里,走出去了许许多多英才,其中还有一名现代诗人。

他的名字叫杨骚,鲁迅的好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他也是漳州现代文坛三大家之一(另两大家为林语堂、许地山)。他的故居,就在古城的香港路90号,可惜的是,由于年久失修,显得有点萧条。

专家建议,应将杨骚故居修缮,陈列一些杨骚的作品及与鲁迅交往的物件等,并将之列入文保单位。

现场探寻 巷子深深 阴暗萧条

穿过古城“尚书探花坊”,沿香港路往南行走不到200米,左边有一条小巷子,叫香港路二巷。巷子不宽,仅能容得两位不胖的人闪身而走。一座老宅墙上,挂着“二巷7号”的门牌,100多年前,杨骚就诞生在这里,他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二巷7号”大门紧闭,无法进入。不过,经周边邻居指引,二巷7号是边门,还有一个正门可从香港路90号进入。从正门进去,是长达七八十米的整列房子。最外面的店面往里走,是杨家人在居住,有杨骚的堂妹,也有杨骚的堂侄子。

“现在还有一个堂姑及堂兄居住在里面。”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杨骚的儿子杨西北说,这一大片房子是其曾祖父留下的产业,有700多平方米。

这是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巷子很深,显得有些阴暗,最后一进是个天井,天井中间,还有一口古井,许多墙体都斑驳了,长满了苔藓。尽管如此,从一些破旧但雕工精细的窗栏及屏风上,还是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华。

“我们家族当时算大户人家,清末时,我祖父在广东新会还有一个候补知县的官职,我们全家搬回漳州时,老宅里还挂着一块‘拔元’的牌匾,不过后来就不见了。”杨西北说,由于家族的人大都搬出老宅了,加之年久失修,所以现在老宅看起来是萧条了。

史料记载 翻译《铁流》 鲁迅好友

据《漳州市志》记载,杨骚(1900~1957年),名古锡,字维铨,祖籍华安,生于漳州城区。杨骚幼读私塾,后入汀漳龙道师范附小、汀漳龙道师范预科学习,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八中学(漳州一中前身)。

杨骚中学毕业后,应选赴日本东京留学。他热爱文学,酷爱诗歌,1924年10月写出诗剧《心曲》。两年后上海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文学交往中认识了鲁迅,并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月刊发表作品。

1929年1月,他回漳州稍住近1个月,又到上海。这一年,相继刊行诗剧《心曲》、《他的天使》。1930年3月,他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组成左联诗歌组织普罗诗社。他先后翻译苏联文学名著《十月》、《铁流》和美国小说《没钱的犹太人》,次年出版《世界革命妇女列传》。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上海反日大同盟举行示威游行,杨骚和楼适夷打着旗子走在前列。1932年9月,杨骚和穆木天、任钧、蒲风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诗歌会,出版抒情诗集《春的感伤》。

1937年6月杨骚应郁达夫之邀,到福建省政府编译室工作。“七七”事变后,他同郁达夫、楼适夷、许钦文等人组织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任常务理事。在《小民报》辟了《救亡周刊》、《救亡文艺》副刊,发表抗日救亡文章。民国27年底,他离福建转赴重庆,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次年6月,参加文协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中条山、太行山一带前线访问。回到重庆,出版诗集《半年》。

1941年元月,杨骚离开重庆前往新加坡,受陈嘉庚之聘,主编南侨总会机关刊物《民潮》。这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与胡愈之、郁达夫、巴人等组织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一直坚持到新加坡沦陷前夕。

1952年,杨骚携眷返国,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广州分会任副主席,其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先后与冼东合写童话《苹果姑娘》和儿童独幕剧《弟弟的百宝箱》。

1957年1月15日杨骚患脑血栓病逝于广州,时年57岁。

后人讲述 福建三唱 号召抗日

“我父亲就是出生在二巷7号里,到他18岁离开漳州时,共居住了18年。”杨西北说,此后,由于工作等缘故,杨骚曾回漳三次,最长的一次达半年,最短的一次才两天两夜,总共加起来不足一年。

“第一次是1924年冬,当时,我父亲刚从日本辍学回来,这次呆了半年,到1925年夏天,才出门到新加坡当老师。”杨西北说,时隔7年后,即1932年2月底,他父亲第二次回漳州,回来后仍继续写作、翻译,并呆了两三个月。

第三次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2月,当时杨骚回闽南一带侨乡体验生活,准备写电影剧本。这次,他从广州坐车到福州,又从福州沿途下来,到漳州,曾到访过漳州龙海颜厝、九湖等郊区农村,寻找素材,只可惜电影剧本没写成,杨骚就去世了。

“我父亲是作家,是诗人,不过,在现代文学史上,大家更承认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杨西北说,杨骚共留下大量的诗篇,其中一篇《福建三唱》更令其印象深刻。“这首写于1936年,虽叫《福建三唱》,却是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的。”

“朋友,你问吗,我的故乡?唔,我的故乡,不是吉林,奉天,是福建芗江。那儿没有大豆,高粱;那儿有米,麦,甘蔗,山田,水田……”

“哦,我爱我的故乡!唔,我的故乡,不是热河,黑龙江;是厦门,泉漳。那儿没有人参,蛤士蟆;那儿有荔枝,龙眼,岩茶,水仙……”

“听吧,你泉漳的子弟,你福建的盐,你,纵使你把脑壳,钻入昆仑山的石洞里,敌人残酷的铁蹄,会把你的屁股踢!听吧,你泉漳的子弟,你福建的盐,你,你不打敌人凶恶的鼻,敌人将剥你善良的皮;”

“你得学阿比西尼,顽强地抵抗到底!哦,你泉漳的子弟,你福建的盐,你,鼓起厦门湾中的怒潮罢,淹没远东的帝国主义!”

专家声音 列入文保 修缮开放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团队专家,在考察漳州历史街区后,作出“漳州古城”的相关规划中,杨骚故居也是重要的保护节点。 遗憾的是,杨骚故居至今未被列入“文保单位”。

“其实应该将杨骚故居进行修缮,列入文保单位。”漳州市作协副秘书长、知名学者许初鸣说,还可以在故居中陈列一些杨骚的作品、与鲁迅的交往等史迹,这样可以提高古城的文化品位,所有种种都显示,古城还是有许多人文历史可以挖掘的,挖掘这些,可以增添古城的文化底蕴。

□相关链接

漳州“三大家”

林语堂、许地山、杨骚为漳州近代三大家,是漳州市近百年来,在全国文坛叫得响的三名大作家。

除了杨骚外,林语堂和许地山也和古城颇有关联。其中许地山故居,原本位于新华东路管厝巷,是漳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许地(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花生,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爱国学者。出生于台南,1895年随父许南荣内渡,落籍龙溪。1911年在漳州福建省立第二师范任教时,以及1915年冬至1917年夏在漳州英华中学等处任教时居此,旧居为二层砖木结构住房,房前有小院。“很遗憾,2003年,许地山故居毁于房地产开发商之手。”每次说到此事,许初鸣便很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