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叶碧玉 吕波 文/图
本报讯 一所中学同时有3名学生入选省队(共4人),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并全部获得金牌,还当场被清华、北大预录取。
昨日,这3名泉州七中的高二学生刚从马鞍山比赛完回到泉州,记者第一时间探访了他们,看看他们为何如此了得。
124强手中脱颖而出 竞赛内容涵盖大学教材
说起这次比赛,泉州七中高二学生施瀚、吴锦淳、庄小琼都觉得特别紧张。“17日笔试,考的都是大学本科的生物知识,据说那些题目已经达到研究生水平。”吴锦淳告诉记者,参加此次比赛的选手,全部是来自各省各个学校的顶尖学生,“大家拼的是实力”。
据了解,本次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共有来自30个省31个代表队的124名选手,还有各省代表队领队、教练员、观察员和指导老师,以及两院院士、教育专家、学者等近300人参加。
除了笔试以外,实验考核也是比赛的重要环节,从18日上午8点半进场,一直到下午5点,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吃饭和休息时间。每个实验完成后,就要立即投入下一个实验,这对选手的专业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从考场出来,几个孩子都觉得自己体能似乎要完全耗尽了。
据带队老师黄云光介绍,这次的实验考核主要是进行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4部分。竞赛内容除了初中、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外,为了适应国际生物学奥赛,还增加了一些与大学生物学有关的教材内容,如普通动物学、普通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遗传学等,对选手的要求很高。
在本次决赛结果出来后,施瀚、吴锦淳和庄小琼全部获得金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当场就跟他们进行了接触,双方签下预录取协议。也就是说,他们将不用参加高考,就提前一年获得名校的录取资格。其中,吴锦淳、施瀚被北京大学预录取,庄小琼被清华大学预录取。
当初误打误撞进入学校生物兴趣班的吴锦淳,在这次比赛中发挥出色,取得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她也因此获得了参与国家冬令营集训队选拔的资格。如果进入国家队,将再次通过充分的培训与选拔后,最终代表中国参加明年暑假在瑞士举行的国际生物学竞赛。
苦练“逼”出来的金牌
在获奖的光鲜背后,几名学生坦言,这些都是“逼”出来的。
泉州七中一直有五大学科竞赛的传统,从高一年新生入学后,各个学科就会接受学生的自愿报名,然后从中挑选优秀“种子”进行栽培。对施瀚而言,生物是他从初中开始就感兴趣的科目,生命的奥妙和有趣让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生物兴趣班;庄小琼本来想进化学兴趣班的,最后因生物选拔考试成绩优秀,被选上了;而吴锦淳自己认为是“莫名其妙”就进了生物组,从来没想到能获奖。
事实上,老师们对学生的选择和培训是有“计划”的。高一年每个周末,其他学生放假的时候,他们在赶进度学习高中三年的生物课程;高一暑假,他们开始接触大学生物,为竞赛的笔试环节做准备。施瀚说,去年底他们在北京培训,春节差点就在那边过了。
“说我们不想玩,那是骗人的。”吴锦淳说,有时候同学约去打球,他们也很想去,但想到比赛都只能忍了。“一开始是强迫自己不去,后来慢慢变得自觉了”。
当然,带队老师黄云光,在集中训练时,也会带他们去集体跑步放松,还学着煮了卤蛋、炖各种汤给他们吃喝。“人家都说训练很辛苦,结果我们都被养胖了!”三个学生笑着说。
参加竞赛还兼顾各学科
参加竞赛,要花很多时间训练。但施瀚他们说,只要合理安排时间,其实可以兼顾不短腿的。
“平时我们还是正常上课,大部分训练都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来进行。只有最后集训阶段,才会缺课全力以赴备战。”庄小琼说,一开始家里人也担心,这么大费周章地去比赛,万一没有名次,其他学科又落下了,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但事实上,他们3人的综合成绩在年段都排在前50名。
“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上课,他们的成绩远不止如此。”黄老师表示,虽然他们其他学科并不拔尖,但在生物方面已经具备了大学的水平。接下来一年,他们虽然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但依然要为即将到来的大学做准备。“竞赛就好像为他们开启了一扇大门,跨过门槛之后,还有更多更深奥的秘密等待他们去探索、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