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年9月17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6版:关注/本地

  1. 版面导航
2013年9月17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东亚文化之都·醉美光明城 大擂台·戏曲篇
歌舞故事 唱念做打

妆容精致,科步规范,至今仍散发着传统魅力的梨园戏,上周六晚在泉州梨园剧院上演
提线木偶《钟馗醉酒》
高甲戏《连升三级》第七场“连升”
法国戏剧导演索梅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开锣语

N本报记者 陈丽娟 吴月芳 谢明飞 谢向明 田米 文/图

戏曲的要领为“唱、念、做、打”,王国维说得更简明,“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所谓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只要给戏曲一方舞台,你就能看到人生的大天地。可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炷香千秋万代”。

今天,我们要请出三位均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梨园戏、高甲戏和木偶戏。

他们的名字,不仅在泉州家喻户晓,也常出省出国,见过大世面。着迷于中国戏曲的法国导演索梅尔前几天刚在泉州看完梨园戏,他这样评价:看一秒钟的戏,就能感受到梨园戏演员和整个剧团背后艰辛的付出。

不仅是梨园戏,也不仅是高甲戏和木偶戏,中国的戏曲百花齐放,而泉州就是一个缩影。

在泉州这些戏曲中,你认为哪个最能代表“东亚文化之都”的称号,请把你的观点和投票告诉我们,我们将在擂台结束之际,抽出三名幸运读者,组成“文化使者团”,“出使”同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日本横滨和韩国光州,来一次直接和切身的文化之旅。

梨园戏

推荐人: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

制敌术:最古剧种 优雅声声慢

梨园戏,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在京剧、昆曲都没有的时代,她已有一部“宋元遗篇”的剧本遗落在民间。

这出手抄梨园剧本《朱文走鬼》,在上世纪50年代,被剧团在地摊中寻到。这出剧的剧本与曾记载在500年前明朝的《永乐大典》的“宋元遗篇”大同小异,因此也被称为“海内孤本”。

梨园戏的活化石之意不仅在于其剧本早,她始终坚持的十八步科母也是古老范式,那种穿越时光的古早味,连不同语言的外国观众都能品味出来。

三天前,在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活化石”再上演,吸引了8位来自俄罗斯、法国和加拿大的外国观众。

8位外国朋友已经在福建呆了约一周时间,分别看了梨园戏、高甲戏、闽剧、木偶等剧种。

他们问帮忙翻译梨园戏字幕的法国小伙子石峻山:什么戏剧最能代表泉州文化?石峻山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当然是梨园戏!”

石峻山说,喜欢看戏、看得多的人,一看就明白梨园戏保留着传统文化内涵。在他看来,不少中国剧种受西方话剧的影响,逐渐迷失了自己。而梨园戏有规范的十八步科母,是纯粹的、传统的套路。因为与众不同,所以对他极具吸引力。

维持着传统,需要一份细心和耐心的坚持,而这份坚持,又内化为梨园戏在妆容、科步、唱腔的精致与细腻。如非真艺术,今年元宵期间,又怎能吸引京沪等地的年轻戏迷不远千里前来泉州看梨园戏呢。

不过,这也与梨园戏走出去的开放心态不无关系。梨园戏经常在国内外巡演,明年6月起将前往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巡演,还受邀参加2015年6月举办的契诃夫艺术节,此前只有北京人艺参加过话剧表演,梨园戏有望成为参演的第一个中国剧种。

本月底,在韩国光州举行的“东亚文化之都”授牌仪式上,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将参与“泉州半小时”表演,上演6分钟的梨园折子戏。

二度梅花奖得主曾静萍是主演。她称,有信心征服韩国、日本观众,因为“大家都是慢吞吞的优雅表演,更容易有文化认同感”。

在历史上,中日韩关系密切,尤其是日本琉球曾作为中国附属国,当有皇帝册封仪式时,使臣就是带着梨园“七子班”,从泉州沿海前往琉球。曾静萍说,日本朋友现在还特别喜欢《朱文走鬼》、《王十朋》等梨园戏经典剧目呢。

木偶戏

推荐人: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

制敌术:36根细线 无情变有情

“给无知觉者以知觉,给无生命者以生命,把无情物有情化。”这就是泉州木偶戏的艺术精魂与魅力所在。

说历史,可知最迟于唐末五代,就在泉州地区流行了,所以人们也觉得木偶戏有上千岁了。泉州的木偶家族“亲戚”不少,包括泉州提线木偶、晋江布袋木偶、惠安南派布袋戏等。

每尊提线木偶身上设置16~36条提线,操纵表演难度大,全靠精准的抽线功夫。在木偶大师的操控下,数十根丝线能让木偶拔剑、撑伞,还可以瞬间完成搁腿、出手、握剑、转目四个动作,现在的木偶还能写字、画画,挑战悲情剧。

为了让木偶背后的演员入戏,木偶艺术大师杨胜不允许学徒们在上场前还嬉皮笑脸,否则便是一巴掌摔过去,厉声斥责道: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还闹着玩。

小木偶身高不过20厘米左右,却一直是代表泉州文化的小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算了算,30多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的足迹已经遍布50几个国家,演出170多场次,每次都是掌声如雷。

国内的各种重要场合,更少不了泉州木偶的身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咱们的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登台亮相;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还亲自操作过金狮木偶呢。

因为木偶在泉州传承不熄,再加上在台湾、广东、浙江等省份及东南亚的闽南人和华侨聚居地流播。专家认为,小木偶对于沟通两岸民众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于是,2006年时,泉州提线木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因为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具体,2012年12月,泉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和漳州市木偶剧团捆绑申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项目。

本月底,在韩国光州“东亚文化之都”的授牌仪式上,泉州提线木偶还将上演7分钟的“闹元宵”节目。

高甲戏

推荐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团长何杰

制敌术:以丑为美 最得厝边心

要说最有本地群众基础的,还是得属高甲戏。

高甲戏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最早是扮演《水浒》的英雄,表演武打的化装游行。因剧本人物出彩,说泉州腔,唱南音曲,武打动作精彩,过年看戏,看的大多是高甲戏。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原只有生、旦、丑三个,后来陆续增加,与京剧大致相同。主要分为生、旦、丑、北(净)、杂五类,还有贴、外、末等。

其中,声名在外的还是高甲戏中的“丑角”。

丑行有男丑和女丑,男丑又分为文丑和武丑,文丑还有“长衫丑”、“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还可以细分为“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等。

十多种“丑”形成亦庄亦谐、以丑见美的特色。上世纪60年代,高甲戏《连升三级》轰动一时,被誉为“南海明珠”,从此丑角几乎成为高甲戏的代名词了。

2006年,高甲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作为戏剧中的一个单项,即形成于1930年的“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

其实,千万别被丑角搞晕了,高甲最早还被称为“大气戏”、“蟒袍戏”呢。因为形成较晚,后来还吸取了木偶、京剧的武打程式;借鉴了梨园戏旦行的指法、科步;唱腔里还能找到南音的痕迹,还有民歌小调和傀儡调。所以如果你看高甲戏,找到了活泼、诙谐、粗犷的感觉,那就对路了!

最近中国戏剧奖的小戏小品比赛正在举行,在初审至复赛中,全国200多个参赛项目筛选至57项,最终高甲戏选送的《送水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杀入决赛。评委表示,在全国戏剧正在追求大制作的时候,小制作的高甲戏更显返璞归真。

专家论道

专家背景:索梅尔了解并着迷于中国文化。MC93剧院坐落在法国巴黎,作为艺术总监,索梅尔在当地具有艺术影响力。他曾邀请京剧赴巴黎演出数十场,推动中国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交流。

一秒钟看戏

——对话法国巴黎MC93剧院艺术总监、戏剧导演索梅尔

主持人:听说你们这次是为明年中国戏剧欧洲巡演而来的,计划邀请什么剧种?

索梅尔:我决定邀请梨园戏到欧洲演出,因为这是非常出色的剧种。成功靠的是天分和勤劳付出。作为研究戏剧的人,看一秒钟的戏,就能感受到梨园戏演员和整个剧团背后艰辛的付出。

主持人:以您的判断,您觉得欧洲人能接受说着闽南方言、扮相古老的戏剧吗?

索梅尔:伟大的演员总会被人接受,总会成功的。梅兰芳当年去欧洲演出,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认为当地人不一定看得懂这些戏剧和历史,而能读懂这位演员,和他们带来的表演,不一定了解的是剧情本身。

我对梅兰芳的戏剧表演很了解(索梅尔曾在中国留学,并推动京剧入法国表演)。同时我现在作为梨园戏的粉丝,我认为我有权利这样评价。

主持人:请评价一下您印象中的泉州地方戏剧。

索梅尔:我们在泉州看过高甲戏、木偶戏,看过不同演出方式的梨园戏。还在福州看过京剧表演、闽剧表演,以及漳州的木偶表演,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来看莆仙戏。

我觉得泉州这座城市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是戏剧的丰富多彩。这么多不同的剧种,不少是独一无二的。

同门英雄

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是泉州民间由宋元以来僧、道普度超亡法事仪式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因为普度仪式最后一天的科仪中,有“打地下城”和“打天堂城”的科法和武术、杂技表演为标志,而称为“打城戏”。它是唯一一种与宗教结合的戏剧门类,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咸水腔芗剧:源于漳州歌仔戏,主要分布于泉港区山腰街道、前黄镇。咸水腔芗剧念白是山腰腔,舞台演出的音乐所用曲牌和漳州芗剧相同,还采用少量的北管和莆仙戏音乐。它与漳州芗剧、莆仙戏、高甲戏、台湾歌仔戏及泉州北管等存在渊源关系,对研究闽南文化圈地方吸取艺术的传承和流布具有重要的价值。

泉州妆阁:妆阁是南音演唱的曲艺化。“阁”的建制为阁夫8人,护阁2人,唱员3人,分为小生、苦旦、花旦、老生扮相。从延长曲目的内容分,可以分为“雨伞阁”、“科扇阁”、“琵琶阁”、“八仙阁”等。比如“雨伞阁”在阁上装饰一把雨伞,这就是演唱有关“陈三五娘”故事的南曲,雨伞则是“益春(五娘丫鬟)留伞”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