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6月7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09版:同城/漳州

  1. 版面导航
2014年6月7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四百年前 龙海高家科举旺族路
南靖发现漳州到目前为止最长墓碑,墓主生前竟是平民,因考官儿子旺族
墓碑拓片(南靖县方志委提供)
高氏族谱记载,高静吾的墓在古湖(现南靖靖城)
墓碑上有“高公”“蔡氏”等字样

N海都记者 朱加良 戴江海 文/图

海都讯 日前,南靖靖城镇古湖村石质山上,村民发现一块5.6米长的明代墓碑。这也是漳州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长的墓碑。

随着对该墓碑的不断考究,墓主人的身份逐渐清晰。本周,龙海市政协文史委专家经过研究,判断墓的主人为明代海澄五都(龙海浮宫际都)人高静吾。

而一同清晰的是,四百年前,高静吾一家因科举制度发家过程。高静吾布衣一生,五个儿子各有功名。其长子高克正更是高中进士,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任浙江主考官。在高克正时期,际都高氏的家族,人口一度达到2000余人。

明代际都高家墓

南靖靖城发现漳州最长墓碑长5.6米

日前,南靖靖城镇古湖村石质山上,村民发现一块5.6米长的墓碑。漳州文物管理办公室相关专家介绍,这也是漳州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长的墓碑。

这么长的墓碑的主人究竟是谁?大官还是望族?

“吾高公;慈懿蔡氏,茔。会魁翰林院检;主考孝子克正,湖游戎转漳州;士授通判朝彩等营造,举人授广东惠州府同知分试官曾孙维桧、维桢等修。”从残存的碑文中,可以读出,这座墓是“高公”和“蔡氏”夫妻合葬墓。男主人姓高,名字带一个“吾”字;有个儿子,叫高克正。这座墓由墓主的儿子们修造(碑文右),后墓主的曾孙又重修过一次(碑文左)。

近日,龙海市政协文史委专家经过研究,判断墓的主人为明代海澄人高静吾。

科举“数奇不遇”

墓主浮宫人高静吾 诗书耕读布衣一生

但奇怪的是,这么大的墓,墓主人高静吾本身并无功名。

综合《海澄县志》及康熙年间的《闽漳际都高氏族谱》,可知高克正的父亲叫高存爱,字静吾。关于墓主身份,浮宫际都高氏宗亲会会长高加福说,族谱记载高氏确实有这个墓。但是,据他了解,高克正这系族人的最后一个直系传人,大概20年前已经去世了,其生前没有留下子孙。

墓的规格如此之高,那么,这个高静吾到底有什么来头?

遗憾的是,查阅族谱,高静吾生前并无功名,也无官职。族谱记载,高静吾的前几代人,家世比较寒微,还时常受到地方豪强的欺压。从高静吾的父辈开始研习儒术,家业“稍稍振”。高静吾出生以后,早慧的他,被族里老人视作家族壮大的希望。

可惜,高静吾的科举生涯并不顺畅,族谱里说他“数奇不遇”,可能连秀才都没中过。除了诗书教子外,高静吾的一生过得比较平淡。

因科举而旺族

五个儿子各有功名 家族一度达2000余人

“高静吾虽然自己科举不顺,但子孙在科举和仕途上却很有一番作为。”龙海政协文史委委员洪达勇说。

综合《海澄县志》和《闽漳际都高氏族谱》,高静吾共有五子:长子克正,会魁,进士,翰林院检讨,浙江大主考;次子克萃,海澄县学武生,六鳌所把总;三子朝彩,龙溪县学廪生,万历二十八年贡士,授通判;四子朝章,漳州府学附生;五子克夔,县学候廪生,援例入太学。

五个儿子都有功名,很明显,父亲高静吾在教育子孙上,应该很有自己的一套。高静吾后几代人,际都高氏家族都有人获得功名。到他的曾孙辈一代,已经进入清朝顺治年间,重修大墓的高维桧、高维桢等人有的当了知县,有的成为举人。

特别是明末清初,高克正兄弟叔侄在外任职期间,际都高氏的家族一度非常强大,人口一度达到2000余人。

高静吾去世6年后,因为大儿子高克正任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万历皇帝追赠已去世高静吾“翰林院检讨”一职。

科举起伏之路

长子为浙江大主考 也曾因年纪轻被落榜

据《海澄县志》记载,高克正,福建海澄县五都(今龙海浮宫镇际都村)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国史,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任浙江主考官。县志记载的高克正信息与残碑上的“翰林院检”、“主考”等信息可相互印证。

县志和族谱记载,高克正从小天资聪颖,被称作“圣童”。八岁开始,高克正就能写文章了,刚九岁就去县学参加考试。主考官非常惊讶他的文采,但认为年纪太轻就考上,就像花开太早,容易凋谢,所以有意不录取他,只是赏给他酒食后就送他回去。等到下一届考试,高克正已经十二岁了,一参加考试就获得第一名。

高克正从小天资较高,应该基本属实,但也是苦读出身。族谱记载,小克正时常秉烛夜读,一旁,则是高静吾陪读的身影。父子俩夜读至夜半三更,公鸡打鸣都是常事。

族谱记载了高克正的科举之路,他是海澄县廪生,擅长五经中的易经,万历戊子科(1588年),在福建省全省考试乡试中考得第五十六名,四年后,参加全国考试会试,成为第十五名会魁,经廷试排在三甲第十四名。

这一年,全国总共才录取进士304名。

□延伸

进士是怎样炼成的?

据洪达勇考证,明朝的科举制度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只有通过初级科举考试即县、府、院三试(由提学官轮流到各地主考),取得初级功名——秀才的,才能进入各级儒学学习,成为生员。生员则只有通过科考(两年一次,由学政主持),成绩优秀的才能取得中级科举考试——乡试的资格。

乡试每三年一次,通常在子、卯、午、酉年,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秋试、秋榜、桂榜。除直隶府、州要赴京乡试外,其他乡试地点在各省,每省乡试录取的额数虽有变化,但都有明确的规定,如福建省最早只录取40名。被录取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成为举人,就有资格当官了,我们从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疯就可管窥一二。

乡试的次年在京城举行会试,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和同考官主持,考期在二月,故会试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中试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之后紧接着在殿廷举行殿试,故殿试也称廷试,主考官是皇帝。

殿试没有黜落,也就是说并不淘汰考生,目的只在于确定考生的等甲名次。第一甲三名,第一名(即状元)从六品,第二、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正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可见,要考上进士实属不易。

大主考是干什么的?

明朝科举制度,主持各省(包括京城)乡试的正主试官称大主考。

大主考的职责为总阅应试人的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将取中的举人及试卷奏报皇帝。

明初,只有两京(北京、南京)乡试简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

族谱记载,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高克正主持浙江乡试。主管一省乡试,如何公平选取考生,事关国家人才选取,其中利害也错综复杂。

虽然,族谱上说,高克正选拔过程中,“矢公矢慎”,“矢意为国家得人”,而且选拔的都是才俊之士。但是,在选取谁为第一名的问题上,高克正和副考两人意见不一致,两人还因此发生争执。随后,又有不少人借题发挥,蜚语中伤。

少宰杨时乔心知高克正清白无疵,设法加以申辩,准备外调。恰逢克正祖母丧事,南归守孝。两年后,谣言澄清,杨时乔上疏举荐,内阁首辅叶向高等人多次来书劝,他都没有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