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6月13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23版:城事

  1. 版面导航
2014年6月13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一位老人的一通电话:
“你们报道的林和木,是我要找的人”
前天下午,福州读者陈孔金联系上30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他们希望当年同被录取的30位大学同学能再聚聚
本报前日曾作报道

N海都记者 陈青松

核心提示 前天下午,海都热线通968111有一通特殊的来电。打电话的是福州读者陈孔金,电话里,他说起心里珍藏着的“高考1965”同学情。

“林和木,是我大学同学,我们同一年高考的,后来一起到了贵州,我们30多年没联系了,能帮我联系吗?”此前,漳州的林和木老人,掏出自己的“小秘密”,那是49年前的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包裹着那代人对高考的青春记忆(详见本报前日A24版报道)。

没想到,高考1965,唤起的记忆,不是独一份儿。

30多年未见,老同学,你还好吗?给我们挂完电话两分钟后,两位老人的思绪,在电话里有了交集,“谢谢海都报,牵线搭桥,我们又联系上了,太高兴了!”校园时光不再,可两位老同学还有个小小心愿:当年还有28名老乡被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录取,一起从福州出发,如果可以再聚首,此生就无憾了。

编读往来

“林和木就是我同学,我要联系到他”

“看到那张准考证,看到那张录取通知书,哎哟,太熟悉,太亲切了!”前天,陈孔金老人从福州打来电话。“我的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跟那个一模一样,就是照片的小伙子,变老了。”

1965年,福州的陈孔金、漳州的林和木同年参加高考,都被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录取。当年,福建共有30个学生被录取。30名老乡一起坐火车经浙江、上海,到了南京,开始了5年的大学生活。不过,30个福建老乡并不在同一个系学习,相互熟识的也不多。林和木学的是光学仪器,陈孔金学的是火药制造,二人在学校并不相熟。

巧的是,大学毕业后,陈孔金、林和木一同被分配到了贵州一家飞机制造厂,并且分到了同一个厂区。二人这才发现,他们既是福建老乡,又是大学同学,平时关系走得颇近,周末常玩在一起。

10年后,林和木调回漳州工作,工作几经变动。这期间直到现在,二人断了联系。

而陈孔金,直到2005年内退,回到福州。“我看到报纸,太感慨了,林和木就是我同学,我要联系到他。”

两位老人的一个心愿:

“希望当年同被录取的30位老同学再聚聚”

前天下午4点50分许,30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终于联系上了。

忆往昔,电话两端,不时有老人爽朗的笑声。老同学聊的话题,有1965年的高考,有大学5年的求学生涯,工作后一起打拼的岁月,这些年各奔东西的历程。碎碎念间,1个小时就过去了。

和林和木一样,陈孔金老人也说,他们这代人,也许一辈子是碌碌无为的,“可是我敢说,我对得起我所挣的每一分钱。”近半个世纪,他们踏踏实实地走过来。

如今,年近古稀,性情虽淡泊,但是听到有多年未见老友的消息,心头激动的小情愫,依然按捺不住。“当年30名从福州出发的小伙,如今能联系到的,不知道能有多少?”陈孔金、林和木老人在电话里感叹道。

他们希望,如果可能,其他的同学看到新闻,能跟他们联系,当年的同学、老乡如能再聚首,诉衷肠,人生就不留遗憾矣。

此外,昨天下午,福建教育学院联系了林和木,希望能收藏他的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放入该校正在筹建的福建省基础教育史展馆中。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