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 法晚
海都讯 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北京大学却失去了一位国宝级的老师。著名哲学家、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9日晚间在京因肝脏衰竭病逝,享年87岁。最近10年,他一直担任《儒藏》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推进这个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
西学盛行时推动文化复兴
上世纪80年代起,各种学术思潮涌动,整个社会掀起文化热潮。曾跟随汤先生读书、现在执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广保说:“当时西学盛行,是汤先生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举起文化复兴的大旗。他邀请梁漱溟、季羡林等一批儒释道大家,举办了一系列‘文化系列讲习班’,推动了文化启蒙运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汤一介将目光聚集在儒家典籍的梳理上。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大主持制定、汤一介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方案。整个项目涵盖历史上儒家主要文献,包括历代学者研究著作等,还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韩、日、越三国用汉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十年来,《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册“精华编”。
在他眼中,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复兴前夜之时,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力量。他深刻认识到,民族和国家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
病中仍担任数个课题主编
“上个月的时候,先生还嘱咐我要文化复兴,没想到会突然去世。”汤一介的学生李中华上个月去探望他,他在病床上嘱咐要加紧工作。北京大学儒学院副院长干春松对汤先生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作”,干春松经常到汤先生家中,汤先生每天下午工作两个小时。有一次,干春松看到汤先生还在研究一本胡适当年用过的讲义。汤先生直到逝世前还担任几个课题的主编,对于普通教授来说,一个课题就已非常辛苦,汤先生几个课题都不放松。
在汤一介的学生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自认非“大师”只是思考者
汤先生的妻子乐黛云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学者。汤一介与乐黛云相识于在北大求学时期,两人伉俪情深,相知相伴数十载。“我昨天已经哭过了,现在很平静。生活还要继续。”乐黛云教授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汤先生的学生、青年学者杨浩回忆说,先生不抽烟,不喝酒,不爱应酬和闲谈,生活起居十分规律和简单。他的书房除了窗户和门,两面墙都是书,从地板一直摞到天花板。张广保则回忆,汤先生晚年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但意识一直很清醒,思维敏捷、谈吐睿智。“在一次春节聚会上,他对我们说,不希望人们用‘国学大师’称呼他。因为他认为‘大师’应该有一个思想的理论体系,而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人物
出身书香门第
其父是国学大师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很大。汤用彤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成为家风,意思是勇于承担困难的事情,对合乎道义的事情负责。
汤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梳理、建构中国哲学体系,自己却不愿意被称为“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