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10月1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04版:关注/本地

  1. 版面导航
2014年10月1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2014国庆
1949.10.1~2014.10.1 与国同行65年
漳州有164人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日,他们与国共成长,书写了一部新中国草根史
立祺/制图

N海都记者 杨清竹 见习记者 吴芳 实习生 宋斐尔 通讯员 胡永平 文/图

核心提示 “小时候,母亲常跟我说,在我出生时,城里的人都聚到街上,放鞭炮,敲锣鼓,迎接我这个新生命的到来。”1949年10月1日,林文范在漳浦县医院出生。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吃饱饭都有些成问题,他不相信有这种热闹的场面。可后来长大,他发现,母亲的玩笑里,那场面是真的,人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他幸运地成为与国同诞者。

漳州边防支队提供的数据显示,漳州与国同诞者共有164人。新中国走过一年,他们增加一岁。新中国所有的重要历程,都有他们参与的身影。年少气盛的年纪,他们上山下乡,在劳苦与浪漫共存的岁月当知青。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即将年满30的他们正值当打之年。65年,富强起来的新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65年,他们回顾走过的大半生,那与国同行的长河中,有他们谱写出来的新中国草根史。

【1949~1960】

百废待兴的童年

新中国成立那天,漳浦霞美镇后寮村,一户贫苦农民家诞生了第一个女娃,取名邱素闽。邻里说,她捡了好日子出生,会赶上好福气。

在遥远的印尼,陈联源也随着新中国成立出生。小时候,每到国庆,印尼的华人家庭都会在窗户上挂国旗。那时,他并没有觉得这天是自己的生日。11岁那年,他跟随父母回到家乡龙海榜山。他开玩笑说:“那个年代,在印尼我们被叫做‘唐人’,回祖国了又被叫做‘番仔’。”至今,他还有部分亲属住在印尼。“祖国越来越强大,在海外的华侨才能扬眉吐气。”是他现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那时,人们都在农村集体大队里干活,赚工分养家,盼望着生产队收成好,年末能多分红。同样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的韩木字说,他那时还小,过年对他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家里能分到更多粮食,吃上几顿干饭。那时,如果家里小孩闹着要吃鱼肉改善伙食,母亲就得非常善于持家,计划好家里的吃用,挤出不多的盈余来满足孩子。

【1961~1970】

特殊时代的爱恋

邱素闽认识张友生时,还是小孩子,两人都是漳浦霞美镇后寮村人。

1965年,面对美国的侵略威胁,中国决定“抗美援越”。响应国家号召,年轻气盛的张友生参加了抗美援越战争,离开家乡,也离开了儿时玩伴邱素闽。在他泛黄的日记本里,第一页便记载着这么一句话:“1965年元月应征入伍,在浙江省云和县,当时在东坑参灵伍高地新兵军事训练。”

那时,思想保守的张友生偶有书信寄回,也只是对家里人问候、报声平安罢了。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中国,不是一个能轻易把爱说出口的年代,两人的情缘,竟不知何时才能再续。

1968年,张友生回国,被分配到龙海南昌铁路局抢修铁路,但两人见面的机会并没有增多,时间一晃又是三度春秋。1971年,张友生退役回到漳浦老家,叔伯为他提了一门亲事,相亲的对象竟是邱素闽,有情人这才终成眷属。为此,邱素闽常调侃,若不是老张家上门提亲了,她才不答应这婚事。张友生听这话,也不生气,嘿嘿笑起来,“这几年家里确实幸亏有她在,军功章有自己的一半,更有她一半”。

知青的苦与乐

在上世纪60年代,这群与国同诞者还经历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上山下乡。那时候,他们刚好中学毕业,作为知青响应号召到农村去。

在千千万万的知青中,就有林文范。1965年,他从漳州第三中学毕业,年仅16岁,自愿向学校申请,作为知识青年深入乡下开荒。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全班就他一人得到批准。从城市校园到华安县国有农场,林文范和众多知青一样,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再到逐步成长,拿起锄头干农活,伴随了他整个青春。

林文范回想过往,形容那段日子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苦”。他说,每天得起早贪黑劳作,吃的蔬菜、粮食都得自己种,忙活一天免不了洗衣做饭,每年能回两趟家就是极幸福的事了。

不过,聊起过往,他还是止不住嘴角上扬。日子虽苦,但大家互帮互爱,男知青帮女知青干活,女知青帮男知青做饭,都是常有的事。闲暇时,大家一起聊文学、唱歌,苦中作乐。他知道家里生活窘困,母亲身体不好,自己必须挣钱撑起这个家。“下乡的第二年,我就向家里寄过15元,家里人都很吃惊。”

【1971~1980】

动荡中的希望

前段时间,电视上热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陈丽容每天都看。她特别重视这件事,对儿子说:“这电视上演的也是我的故事,小时候的日子太苦了,真的是甘苦无人知!”

陈丽容是家里的大姐,底下还有弟妹6个。母亲早早过世,她担起了照顾弟妹的责任,没有条件读书。1970年,父亲当时是干部,要下放农村,携家带口去了九湖。那时,家里穷得连米都没有,多亏了乡亲常借米给他们。说起特殊的生日,她感慨:“有时连粥都喝不上,怎么可能想到过生日啊!”

1977年,父亲回城后,弟弟补员参加工作,妹妹们也嫁了,陈丽容才安心成婚,日子这才好了起来。每年国庆前几天,丈夫总会念叨:“你生日要到了。”

那是个不安定的年代,却也孕育着希望。1975年,26岁的陈联源从军队复员回乡,成了全国百万赤脚医生中的一员。在榜山的农村里,他为村民看一次病,挂号费5分钱,常常还得帮村民们垫钱。后来,他被选拔到福建医科大学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已经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漳州市中医院。

与陈联源相似,1971年,22岁的朱素华被选拔到福州大学念书。此前的两年,没干过农活的她到平和高南大队上山下乡,吃了不少苦头,但凭着拼劲,也算进步分子。1973年,朱素华被分配到平和教书。1977年高考恢复了,她的不少同学都去参加高考,而她成了同学们的监考老师。

【1981~1990】

做生意的富与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当时,这群与国同诞者即将30岁,正是最有干劲的时候。他们参与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集中体现在上世纪80年代。

1979年,30岁的陈雪卿被漳州水产公司招进去,做新华市场门店的营业员。当时,各类物资均采用凭票供应,一张鱼票可以买一斤或半斤鱼。随着市场开放,陈雪卿发现,私人也可以卖鱼了。1986年以后,市民拿鱼票,陈雪卿就卖给他们公家的鱼;公家没供应的时候,她就跟私人拿货来卖。“那时候叫自由职业,是国家允许的。土话叫黑市,以前叫投机倒把啦。”陈雪卿笑着说,私人买卖放开后,她不再领水产公司的工资,收入反倒提高了,一个月有一两百块,日子好过许多。

直到1990年,公家不再供应鱼,鱼票也逐渐消失了,票证时代慢慢落幕。陈雪卿只卖私人的鱼,但市场上鱼的种类多了许多,大家的选择反而更多了。

知识改变命运

同样在1979年,知青林文范回到漳州市区,被分配到国有集体交通服务部门工作。从一名普通的窗口售票员做起,他深深感受到时代在迅猛转变,而自己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于是,1981年,工作第三个年头,他决定向单位申请半工半读,报考中专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周末继续深造,他靠着拼劲,别人学3年才能上手的会计活,他一年就学成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他毕业头一年就因工作出色,被选拔为单位财务科科级干部。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电脑技术逐渐兴起,会计行业也进入电算化时代。“知识改变命运。”他再次献身说法,时代逼着他这个一把年纪的人,同年轻人一起学电脑。“年轻人一个月就能学会,我得花3个多月。”他笑着说,一分钟能打出10个字,就很有成就感了!

现在,林文范已经退休了,因为早年参与知青下乡活动,15岁就开始计算工龄的林文范,退休时,工龄累计长达44.5年,令人十分羡慕。

【1991至今】

不算什么的奢望

韩木字不识字,在芗城天宝镇月岭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可他敏锐地发现,鱼类在市场上买卖的方式逐步兴起。1992年,他抓准机遇,把自家4亩地改造成鱼塘,养起鲢鱼。可头一年,因为经验不足,他损失了近万元。

慢慢摸索,他上了轨道。如今,同样4亩水塘,他能养上万条不同的鱼苗。最近几天,正是捕捞收获的日子,韩木字说,如今一天卖出60至70斤鱼不是问题,还有人上门收购代为捕捞,省心又方便。

他还记得,14岁那年,正好是1963年,他跟着长辈到集体化公社参与劳动。年幼的他每天挣5工分,即5毛钱,而成年人每天也不过10工分。“6角钱!”韩木字脱口而出,这是当年一斤鱼的价格。吃上鱼肉,是他当年非逢年不敢奢想的。而如今,一斤鱼肉大约卖7元钱,他却天天吃得上。

按照习俗,60岁是老人的一次大寿。2009年10月1日,他的小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回家,陪他吃了有鱼有肉的生日饭。说到这,他不好意思地咧了咧嘴,绕了绕自己的一头白发,“要不是日子好过了,孩子有孝心说给过生日,我一农村人哪还知道什么叫生日啊!”

我的房子我的家

1993年,张友生因工作表现优秀,单位给分了一套近70平方米的楼房的使用权。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抢在中国分房福利制度宣告结束前,夫妻俩把平日里省吃俭用的积蓄拿出,以低廉的价格向单位购买了房子的实际所有权。在邱素闽看来,有了房,在城市里就有了根,生活也日渐趋于安定。

如今,两人在这套房子里共同生活已有18年。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家里,做家务照顾孙子孙女。她回忆起年少时家里穷,16岁起自己就和父母一起在集体农场挣取工分,帮忙养活一大家子,那时很遗憾,没有读过书,不识字。

好在,她内敛沉稳,丈夫健谈乐观,两人互补,也互相尊重。和以前的苦日子比,现在邱素闽每月能领65元养老补助,张友生每月则有2800元的退休补助,他们说,吃、穿、住都不愁,好时代来了。

【国的生日·我的生日】

今天是新中国的第65个生日,也是与国同诞者们的65岁生日。时光荏苒,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他们,忆起往昔的种种辛苦,都感慨现在的生活真是翻天覆地。

海都记者请韩木字对祖国写个祝福。这位当了一辈子农民、20多年渔夫的老人透着实在,“就写年年有‘鱼’吧!”识字不多的他,在记者的帮助下,认真地一笔一画模仿写下每一个字。

10年前丈夫过世,陈丽容就不想再过生日了。可前两天,儿子硬拉着她去买衣服。营业员直说她福气好,小区邻里也说新衣服好看。陈丽容笑得灿烂:“现在我才想到,原来是国庆到了,是我生日到了,我知道我儿子不爱多说。”

陈联源早已成为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的主任医师。国庆节到了,他还得在医院工作。“我们做医生的,把自己平时的工作做好,对病人亲切,这就是我们对祖国的心意。”他不怎么把自己的生日放在心上。每年这天,妻子会为他做一碗长寿面,煮两颗鸡蛋,他已经觉得很感恩了。

今年生日,朱素华和丈夫要去英国,女儿和女婿在牛津大学。他们每年探一回亲,但不愿出国定居。“英国那边有他们的好处,可我们觉得还是祖国好,人情味浓,大家很融洽,我这一生是真的长在新中国。我觉得我们国家希望很大,我们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