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10月21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B08版:文创版

  1. 版面导航
2014年10月21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德化当下的可能?!

作品:杞人忧天
作品:且待

N阿慧 月芳

他,身在德化,却又在德化之外;他,执著于陶瓷,却又拥有陶瓷以外的颠覆。他在这条路上行走自如,走出去、走进来,他把喜怒哀乐、孤独愤怒,甚至七情六欲都释放在泥巴里,倾诉在作品中。他在随波逐流和商业炒作的道路中的夹缝边缘处,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一个不迎合商业而创新的艺术风格。

“观展者的解读比创作者的原意更有意义”

当苏献忠先生谈起去年在厦门的展览——《德化当下的可能》。苏先生表示最大的感受是:观展者的解读比创作者的原意更有意义。当观展者伫立在作品前思考并提问出五花八门的创作思想时,突然意识到原来解读者的想法已经超越了创作原意的意义,作者的思想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这已经引导了解读者的思想灵性。

是的,也许艺术品不是走马观花的眼观,更需要加入一些能驻足思考的“吸引力”,并有自己独特见解提问的“魔力”。艺术品可以分为三层境界:第一层是纯粹视觉上的感官,不关乎脑袋什么事儿;第二层是观赏者跟着创作者的思想并能进入到创作者的创作思路;第三层是观展者在作品面前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被创作者带动思考并开化思维模式。引领观展者去思考才是艺术品达到最深层次的意义吧。

三层境界并不存在冲突,而是像金字塔,一层层递进。传承很重要,但传承不是形式的模仿,而是艺术精神的沿袭。市场很重要,如果一直只是迎合商业市场,那灵魂该置放何处?远方的“元芳”,你怎么看?

“美,是相通的”

苏献忠201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内格勒博物馆的个展,让德化当代艺术走出国门。作品展包括江南系列、唐系列以及代表性作品《何箫》《且待》《凝噎》《香囊》《梅影横窗瘦》等32件,基本以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为主。呈现某种生活状态、某种感觉或某种氛围,有些气息是相连的,正如苏老师所说,“美,是相通的”。艺术的世界里,没有国界之分、没有地域隔阂、没有语言障碍。“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左边艺术家,右边痞子。“我感谢陶瓷!”

通过苏献忠的作品能透视出他顽劣的性格,“如果我的人生没有陶瓷,也许我会是一个痞子。我感谢陶瓷!”苏老师这样玩笑中夹杂着严肃的表达。

1968年出生的苏献忠,是瓷都德化唯一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的第四代传人,作为传承人,苏献忠并不是一开始就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身份。现在说起少年时和父亲的一次争执,他们彼此还会相视而笑。

在16岁之前,苏献忠一直处于贪玩的状态。有天,父亲苏玉峰极其生气地对他威胁:“不学瓷雕,就把你的小人书全部烧掉!”苏献忠搬出一箱小人书,扔给父亲!那把火也没有点燃他对陶瓷的激情。

直到初二暑假,贪玩的他实在玩到无聊,就随手抓起一团瓷土。苏献忠照着别人的订单款式揉揉捏捏,学做定窑的孩儿枕、岳家将造型,竟然玩上了手。这一玩,玩出了苏献忠骨子里的天赋,一直没有收手。在陶瓷的道路上,他乐见其成,乐见其败。创作上的多样性,不断地去尝试、去颠覆,他始终置身其中,又抽身事外。

“没有最满意的作品,因为作品是不同时期的一个艳遇”

苏献忠一直以来“不刻意迎合市场”。一路走到今天,即使已经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依然没有“最满意”的作品。一次次从传统陶瓷艺术中“出走”。比如2009年的《衾》系列,将各种姿势的春宫女搬上棺材,引发众人各种猜想和思考。苏献忠会有一些日记式的作品:“树妖”系列、《杞人忧天》、《猪哭了》等。

最近国际上埃博拉病毒肆虐,国内登革热的烦恼不断,这再次激发了苏献忠的创作灵感。他打算用自己的情感和理解,用雕塑语言立体呈现这些人与自然不够和谐的现象。苏献忠从《山海经》中截取元素,某种动物出现,预示着一种状况,从而化作难以复制的触及心灵的作品。

德化当下的可能

“你是最好的

耳朵为你夜晚

眼睛为你清晨

是我发现的

冬天可以证明

你在我的表情里活着”

这首《且待》,也许是苏献忠对陶瓷的感谢,也许是对德化未来的期盼,也许·······

关于创作,他在乎当下的感受。关于他的计划清晰明了:明后年的台湾和德国的个展。对于德化当下的可能,我们只有共同《且待》吧!

□人物名片

苏献忠,又名珠庄,男,汉族,1968年11月出生。2010年11月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还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技师。

曾祖父苏学金;祖父苏勤明;父亲苏玉峰

□获奖情况

2004年《汉戏》第二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金奖

2006年《思》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精品金奖

2006年《听松,闻涛》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银奖。

2010年《“误”读水浒》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金奖。

□重要展览

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陶艺交流展(中国美术馆)

2006年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2007年北京2008奥运主题公园“雕塑梦想”汇报展(北京)

2010年中、日、韩“三国演义”现代陶艺展(韩国)

2012年亚洲东亚现代陶艺展(台北)

2013年德化当下的可能(厦门)

201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内格勒博物馆个展

2015年计划10月在台湾举办个展

2016年计划德国迈森皇家博物馆个展

……

□名家对话

记者: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四代主人,各自的理念如何?

苏献忠:我家每一代人都在走不同的道路。清末时人们都在做人物造型,曾祖父苏学金以“瓷梅花”作品拿回巴拿马国际大奖;祖父苏勤明则多以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像《苏武牧羊》。后期更融入与时代有关的题材,比如知青上山下乡之类。他将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的元素融入德化陶瓷雕塑,对题材做了拓展;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擅长做逼真的花卉,8寸的花篮被卖到800美金,被人称为“花王”。作品还进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陈列。

前三代人都在不断地拓展瓷雕的题材,到了我,强调情感,不喜欢的题材我不做。

记者:作为勇于尝试新题材的人,你的作品有没有被模仿的烦恼?

苏献忠:何朝宗等先人留给我们许多东西,养活了我们这么多年。如果没有模仿和学习,德化陶瓷艺术也走不到今天。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上改动和创新元素,还是应该鼓励的,如果纯粹模仿,只要不超过我的底线(伪盖章),这个能帮助别人养家糊口解决生计,我是不计较这个的。

记者: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上,现代的德化陶瓷艺术品的价值有被低估的现象,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苏献忠:德化陶瓷走到现在,造型和图像上必须要有突破。德化陶瓷艺术品不缺乏市场,缺乏的是深层次的影响力。我觉得可以邀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者,在学术上做一些评价,为今后的发展指引一下方向。还要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征集令

《闽南世家·文创周刊》期待您的声音。只要是关于艺术品、收藏、鉴赏等文化方面的建议,或者希望版面如何更好看等话题,三言两语说出你想表达的。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一经采用登报,就送耕云(香道+茶道)礼盒一份。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