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11月5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29版:城事/策划

  1. 版面导航
2014年11月5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众人口中的“好人涂先生” 加入帮帮团传播助人善念

从事公益十多年的涂先生

N海都见习记者 花蕾 海都记者 吕波 文/图

“杨××,1000元……”在涂先生这本自制的小册子上,记录着12个名字和资助金额。这是2013年1月以来,他对捐助对象的简单记录。

在长达十几年的公益经历里,他一直是受资助人口中的“好人涂先生”。直到去年,为了帮儿子完成寒假作业的德育部分,他带着儿子去社区慰问贫困家庭。这件事被媒体曝光后,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位涂先生,就是那位好心人。

昨天,涂先生表示,想加入帮帮团,尽己所能去帮助困难厝边,把帮人这种善念一直传播下去。

“不图回报,只想传播一种善念”

涂先生第一次捐钱帮困难者,是他刚工作时。

那是1993年,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进入工商银行工作。当时,他从《福建日报》上看见一篇关于一个大学生因家贫无力念书的报道。趁着去福州出差,他按报纸上的地址找到这家人。一推开门,小孩正捧着书念单词,下岗在家的母亲,正忙着做手工活。他想到曾经的自己,因家贫,高考完第二天就去杂货店搬啤酒。他立刻拿出1000元塞给孩子,并留下联系地址,嘱咐他“好好念书,有什么困难还可以给他写信”。那时,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800元。

后来几年,他一直盼着这个孩子能寄去一份成绩单给他。但15年过去,直到他换了单位和地址,也没有收到一封信,他难免有些失望,“我不图任何回报,只想知道我的钱对他有没帮助,他过得怎么样?”再后来,因为结婚,生活压力陡然变大,他便没再有大金额的捐助。

直到2004年,母亲去世,让他重新打量自己过去的生活。他认为,拮据的经济没让母亲过上一天舒心日子,“母亲不在了,但我只能尽量回报每一位母亲”。从那以后,凡是路边有年迈的女乞丐,他总会走过去,蹲下身给对方一些钱。“蹲下身,表示一种尊重。”

不久后,他跳槽到另一家银行当中层,手头宽裕了些,捐助贫困学生成为他的心头事。“那种想上学又没钱念书的滋味,我最清楚。”每年高考完,他会关注海都报上关于金秋助学的消息,然后默默按照报道的卡号打些钱过去。更多时候,捐助对象来自亲戚朋友的讲述,或者社区推荐。

在帮扶这些人时,涂先生总怕对方会觉得这是施舍,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于是,过年前,他总是把这些人列出来,每个人封上一个红包,以“压岁钱”的名义送出去。“这些年,我帮过多少人,送过多少钱,自己也没算过。就想传播一种善念。”

“就想安静地帮人”

2013年1月,涂先生决定从自己存款中取出10万元,单独做账,用来帮扶困难群体。他说,想把慈善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做,“等退休了,专门做慈善,做好记录为了鼓励自己坚持下来”,这才有了这本小册子。12个名字和“共捐出3万元”字迹见证了他这两年的努力。

2013年,为了完成儿子的寒假作业里德育部分,他拿着1000元,带着米和油,和儿子看望了东升社区两户困难厝边。这件事情被媒体曝光后,涂先生和他的10万元专户帮扶资金,才被大家知晓。许多曾经受到帮助的人才恍然大悟,纷纷打来电话,“那段时间听电话听到耳朵发麻,这不是我的本意。”

昨天,记者在东升社区居委会见到他,他穿着朴素,言谈间透着几分儒雅。他对记者说,他就想安静帮人。

曾经有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华丰社区有个缪阿婆生有三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生活无依。他拿着报纸赶到社区,让书记把钱转交给缪阿婆。在书记的再三要求下,他才勉强说出姓涂。受帮助的对象只能在心里默默感谢这位“好人涂先生”。还有一次,得知一位朋友的孩子考上五中,却为学费发愁时,他依然通过社区书记,把钱拿给这个孩子。现在,他把目光投向另一个人群——孤寡老人,因为这些老人让他想起了过世的母亲。

“我一个人去帮助别人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帮人,还是加入帮帮团,我想传播的是一种善念: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困难人群。”涂先生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