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11月18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03版:深读周刊

  1. 版面导航
2014年11月18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追问
真正的救助是走在前面的

核心提示 一边是多种渠道的政府救助,一边是努力奔走的各方民间公益。

最终,是微信和微博以其超乎想象的活跃程度和效率,为小绍均带来了百万元捐款,为这个家带来了绝境中的希望。

这是一起悲伤的个案,其背后催人深思。这种“指尖上的慈善”,是需要各方合力的:求助者身边热心人士的呐喊、媒体的爱心报道、素不相识的网友慷慨解囊、公益机构的专业救助、志愿者的贴身上门服务等,缺一不可。触发这场革命的,是便捷的手机支付。

只是,这一切对于父亲邱世乾来说,似乎都太迟了。正如泉州市人大代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二医院院长高锦团说的:“真正的救助是走在前面的,不能等到大病发生后再倒追。”那么,现有的民间救助和政府救助途径中,有哪些是真正走在了前面的?我们为此展开了追访。

“在此次公益活动中,民间慈善公益团体的活跃程度和效率超乎想象,省去繁琐的审批环节。我们从决定募捐到钱款送达,前后不到一天的时间。”

网络公益平台:

指尖上的“奇迹”

11月13日17:00,电脑屏幕上,QQ跳出一个新闻弹窗:“烫伤妞妞想穿白纱裙”。这是腾讯大闽网联合本报推出的专题报道,并在乐捐平台上发起了募款(本报11月12日以来曾作连续报道)。

于是,一部智能手机,按按手指,就能捐献爱心。4个多小时后,该平台募到了总额超25万元的善款。截至11月14日,爱心款已达54万余元。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海都记者在接触中,得知腾讯公益有个乐捐平台,但需要找一个专业的慈善机构监管。而此前,本报《“爸爸,你为什么不救我?”》系列报道已引起热烈反响,经联系,中华儿慈会9958紧急救助中心愿意提供公募支持。本报记者作为发起人的临时团队便组建起来了。

善款如有剩余怎么办?

“进了公募账户的钱,只会公对公地向医院支付,防止善款被挪用。”9558紧急救助中心紧急援助部主管潘卫力说,这种家长“看得见、摸不着”的模式,可确保爱心款确实用于救治小孩。如果余款金额特别大,还会跟家长、权威人士和媒体人士等联合约定,具体指定给另外的孩子使用,或成立个小项目,救助同类型病患。

民间公益机构:

力量不大,针对性强

林世哲,泉州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活跃于民间慈善救助。他选择骑行去行善,与接受帮助的人面对面。

寻找过程是艰难的。如果在网上发现,就直奔目的地;更多的时候,是经媒体报道或朋友聊天时获得目标。

“面对面,就是要真正帮助到具体的人。”林世哲说,草根公益力量不大,更要用在实处,“一旦漫天撒花,就一点都看不见了”。协会针对具体捐助对象发起募捐后,剩下的就放在账户“零存整取”。

本地爱心团队:

需媒体报道助力

还记得德化女孩秋兰吗?后天,她就能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手术了。脊柱畸形的她,需要10万块手术费,患了尿毒症的养父为此选择放弃自己的治疗救女儿(本报10月28日以来曾作连续报道)。

在本报关注她之前,早在10月初,立足德化本地的德化县憨鼠爱心小分队就组织为秋兰捐款,但收到的多是小额捐款。而本报的第一篇报道刊发次日,就来了7万元爱心款,其中5万元是在泉州市区做酒生意的德化人林先生捐的。

憨鼠爱心小分队队长孙炳章说,地缘救助虽针对性强、可信度高,但募款金额也上不去。小分队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唤起媒体的关注。同样的例子,还有本报曾作的大肚男孩小隆隆、癌症夫妻等报道,小分队拼尽全力也就募到五六万元,但一经本报报道,几十万元就到位了,连医院都找好了。

“简单分类,市民可以求助的三个主要途径,分别是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卫生部门的大病救助、慈善机构的人道救助等。”泉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介绍,从现实操作看,基本上都是事后救助居多。

民政部门: 事后救助居多 救急的金额又不高

泉州市和石狮市民政部门的救助,基本都分为两种——城乡医疗救助,和“绿色通道”或临时救助。

前一种,根据现行政策都实行属地管理,对身份有要求,如低保居民、重点优抚、革命“五老”、低收入家庭等。能申请到的救助最高为2万元。

但这种救助一般在结算之后,要走手续、等审批。此外,石狮局救灾救济与社会福利股负责人王科长说,因受经费限制,申请难免遭遇“僧多粥少”状况。

那么针对“特别急”的救助对象呢?

泉州民政的绿色通道,经主要领导同意之后可以走,金额一般在5000元左右——前提是经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诊断和县(市、区)民政部门调查审核。

石狮的临时救助,则用于“因突发性、临时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原则上,每个受助对象一年只能申请一次临时救助,一次性救助金额最高限额8000元。

王科长介绍,临时救助在缓解生活暂时性困难上有一定帮助,但对重大疾病的作用不明显。

卫生部门: 应急救助效率低 最快要等4个月

只“救贫”不够,还需要“救急”。制度,泉州已经有了——去年7月9日出台的《关于泉州市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即针对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或突发重度疾病。

可是,救急的制度却遇到了“执行难”。

医疗机构接受患者后,从情况审核、申报费用到财政拨钱,要牵涉很多个部门,“如果1月初接收一个,最快要到4月底才能拿到费用”。一家医院的财务人员说,单票据就要7份,有的还要跑公安或民政去盖章。

官方慈善机构: 经费受限力不从心 申请最长需半年

省红十字会“大病救助基金”,也是一个求助方向,但时间跨度之长也成问题。石狮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小高说,申请一般从每年10月开始登记,然后到泉州市再到省里,整个过程一般要3~4个月,甚至长达半年。

救助款的额度又如何?

小高介绍,低收入家庭与有证对象(如低保证、重度残疾证等)救助差别很大,有证对象最高可享受20万元的救助金,但低收入家庭只能享受“一次性定额人道救助”,根据住院医疗总费用而定,费用10万~15万元的(含10万元),只能给予0.5万元;15万~20万元的(含15万元),有0.8万元;20万元及以上的,最高1万元。“这封顶的万元救助金,其实更像是慰问金。”

另外,受一定经费限制,从去年起,申请人数开始受限。“很多条件满足的对象,因名额限制没有申请成功。”

同样,石狮市慈善总会也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虽然已经特批给予小绍均2万元救助款,但在贫困家庭重大疾病的救助方面,也遭遇申请程序繁琐、经费受限等问题。工作人员说,慈善总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企业捐款,当遭遇经济下滑的年份,企业利润下降,其捐款额度也随着下降。在重大疾病上,资助对象还要求是特困家庭,救助款封顶也只有1万元。

□专家声音

真正的救助是走在前面的,不能等到大病发生后再倒追。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基层或社区的医疗水平,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二是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行后,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药品零差价制度也能较大程度上解决老百姓的难题;三是增加大病病种和特殊病种,通过医保或新农合的报销解决难题,并进一步加强与慈善机构的合作,引导进入医院,提供救命资金。

——泉州市人大代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二医院院长高锦团

泉州慈善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传统“亲亲”文化依然深厚,慈善原则先亲后疏、先近后远。

泉州慈善水平整体不高,跟政府与慈善组织职责不清有关:一方面,政府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引导者、监督者、支持者等角色不到位;另一方面,官办的慈善组织则存在政府过度干预、优惠政策过于倾斜的问题。

应该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促进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并向服务型转变,把官方和民间的慈善资金统筹使用,合理调配,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对话机制,让救命钱快速送达。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副教授陈莲凤

□相关链接

临时救助可走紧急程序

10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明确了临时救助的方式,包括:发放临时救助金;发放实物和提供转介服务,即协助申请专项救助或转介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此外,审核审批可走紧急程序:对于情况紧急、须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先行救助。紧急情况解除后再补齐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