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12月23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28版:专版

  1. 版面导航
2014年12月23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五城同创 助力晋江新发展新跨越”之亮点篇
以新型城镇化丰富“晋江经验”新内涵

城镇化的关键是人,图为今年7月12日第二届新晋江青年集体婚礼,来晋江打工的青年朋友将爱留在晋江
航拍晋江图

N陈建辉 陈紫玄 谢向明 文/图

晋江,作为长期稳居全国百强县第五的经济发达县,城镇化进程一直走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前列。拼搏敢赢、先行先试的晋江,早在2002年就引起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的关注,他提出“晋江经验”,引领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热潮。

在创新转型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又针对晋江新型城镇化试点作出重要批示,6月9日,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带队前往晋江,调研新型城镇化成果,9月29日又在晋江举行全省新型城镇化现场工作会。

晋江,再次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的良机,正在申报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以五城同创为跳板,很快,晋江将成为泉州、福建、甚至全国的关注亮点。

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晋江多次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两条腿走路”:农村人口市民化、外地人口本地化。

自从住进梅岭街道许厝社区仙格安置小区的新家,老杨总笑嘻嘻的。

老杨是晋江本地人,以前全家9人挤在许厝村的一栋破旧古厝里,每次亲友来,多放几个凳子就会感觉挤,还老漏雨,古厝也成了他的心病。周边同样是破旧的古厝,密密麻麻,污水横流,下小雨都积水成河,倒灌进家里,村道窄得只能过一辆小车。

几年前,许厝村被列入晋江梅岭片区,开始拆迁改造。当时老杨心里还没底。“要上楼住套房,会不会不习惯?”竹苑小区的老李也曾同样担忧。

仙格小区、竹苑小区,早年都属于典型的棚户区,如今都就地安置,不但地理位置好,还让居民不离乡土,周边迎宾路、世纪大道等已四通八达,幼儿园、小学、公园、体育馆和万达广场等公共服务配套也都一一齐全。

再过几年,老杨、老李都年满60岁,到时就可同时领取新农合、失地农民养老金,也就是双份养老金。

老杨、老李都感叹,“没想到政府会把这么好的地块,拿出来盖安置房,还特别给我们一份失地农民养老金”。

另一方面,怎么把以技术熟练工、优秀高级人才为代表的外来人口留在晋江,则是晋江新型城镇化必须直面的课题。晋江拿出的行动是:做到“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盖”,让他们“容得下、进得来、融得入、留得住”。

吉林人小芦的32年生涯,有17年是在晋江度过的。

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小芦随父母来晋江打工,一开始是跟在父母后面做帮手,在工厂里做流水线,后来也摆摊做过小生意,如今又回到工厂。

在小芦看来,生活就是一个圈,绕来绕去回到起点,圆心则是晋江,始终不曾变化。实际上,17年来,他从未离开过晋江,对于老家吉林的印象,只停留在那个离家时雾蒙蒙的清晨,在脑海里,这个画面也渐渐模糊起来。

如今,母亲都已60多岁,原本该落叶归根,但一家三口对于老家的眷恋,几乎没了,反而担心回老家会不习惯。

眼看着母亲腰间盘突出,父亲中风,患小儿麻痹症而腿脚不便的他,勤快地工作在化纤厂的流水线上,不敢懈怠。

听说可以无房落户,他准备材料,搬出一大堆暂住证、居住证,今年年初,落在梅岭街道碧山社区,因属于困难户,政府还给他安排一套52平方米的两房廉租房,月租金只要140多元。这下,小芦看到父母脸上挂满笑容,不再那么担心他的将来。拿到户口后,还办了新的身份证,他打算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将来还要在晋江娶老婆、买房子,让父母安享晚年。

一张小小居住证背后,蕴含着“同城同待遇”的丰富内涵。经修订,晋江已全面放开外来人口落户限制,今年8月又将居住证待遇拓展至30项,为外来人员提供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保、医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进一步放开落户条件,每年拿出1000个公办学校起始学位、1000套安置房购房资格(或自行购房补贴)等“超市民待遇”以吸引外来人口落户晋江。

可以说,现在在晋江落户安家,除了不能分原有的村(社区)财和土地外,其他的已跟本地人一样。这正是小芦们愿意落户扎根晋江的根本原因。

从今年1至7月统计的商品房、安置房、廉租房的购买数据看,外来人口购买安置房占比20%以上,购买商品房占15%以上,可见外来人口已愿意落户扎根晋江。

城建现代化

城像城,乡是乡,晋江新型城镇化要让外地人向往,本地人留恋,海外乡亲梦牵。

晋江的城乡差别本来就不大,如今站在晋南的金井、深沪等镇区街头,与站在中心市区青阳的街头,看不出啥区别。城与乡、农民与市民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就在前几天,晋江接连开通市区到深沪、东石的直达公交,就此完成公交“镇镇通”,也向“城乡公交一体化”迈出一大步。

在晋江磁灶镇大埔村吴阿伯看来,农村不比城里差,甚至比城里更好。

一走进村子,眼前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小洋房,3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公园和灯光球场,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花红叶绿。要不是整洁干净的菜市场、老人活动中心和藏书7000多册的农家书屋的“提醒”,身在其中,还真会以为走进别墅村。

看到村里敬老院其乐融融,80多岁的吴阿伯也和老伴搬了进去,住进夫妻双人房。房间里,各种生活设施齐全,床头还有个红色警报器,一旦有紧急情况,按一下,护理人员马上就赶过来,吴阿伯说“比亲儿子还贴心周到”。饭后,吴阿伯和老伴,聊聊天、看看书、打打牌、看看戏曲,日子惬意。敬老院还每周组织两次身体常规检查,一季度做一次心电图、血糖和血脂检查,老人都享受“贴身保护”。

大埔敬老院,占地20多亩,共投资1000多万元,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村委会委员兼敬老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平说,建设资金来自村集体土地的补偿金、村里企业家乡贤和华侨捐款。村里成立敬老基金,每个月有10多万元的利息收入,用来维持敬老院的日常运营。

大埔村现有村民48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500多个,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209个。敬老院有220个床位,共有房间101个,其中夫妻双人房54间、三人房47间。吴建平说:“只要年满70周岁且身体状况允许的本村老人,都可以无条件完全免费入住敬老院。”

去年,大埔村村财收入400万元,比1997年增长63倍,增长幅度超过晋江市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达2.9万元,是晋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多。

“城里空气哪有大埔好,还堵车。”吴阿伯说,大埔环境好,适合养老,儿女虽然在晋江市区安家,生活都不错,他和老伴也只是一年去住几天,看望儿孙,最让他留恋的,还是村里的风景、村里的人。

当然,城市建设现代化,也是题中之意。正如晋江多次提出“为民建城,建设环湾新城、幸福康城、生态绿城”。

早在2005年,泉州市政府正式启动桥南片区改造,这里的九成区域属于晋江池店,这也是晋江第一个成片改造项目。

2009年起,晋江先后开启九大组团、五大片区大规模城市改造,累计完成拆迁1100多万平方米。如今,晋江市区建成区面积已增至1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至64.3%,中心城区尤其是梅岭、罗山等街道,面貌已焕然一新,初现都市容貌。

“能把最好的地块拿来盖安置房,为拆迁户创造齐全高档的生活配套,不可不说是实实在在为民建城。”中国日报驻福建站采编室孙主任和农民日报福建站蔡站长,在采访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后,都印象深刻。

“这样的和谐拆迁,百姓当然会拥护。”孙主任还注意到,为留住乡愁、留住城市文脉,晋江还特地在黄金地段,拿出一块200多亩的地,规划建设五店市传统街区,力求做好城市改造中文化的传承,保护城市的文脉和晋江人的集体记忆,通过保存延续文化DNA,避免城市改造中“千城一面”的弊端。同时,又选择交通便捷、就学就医方便、配套齐全的地块作为安置区域,让拆迁群众就地就近安置,充分享受周边景观、市政配套,让百姓“幸福回巢”,这正是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贵之处。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清新福建,要看得见水、望得见山、留得住乡愁。晋江由此提出2015年年底争创全国生态市,治水治空气,可反映到百姓生活中的,无非就是窗外的美景、门前的绿山清溪及鼻子底下的新鲜空气。而文脉保护,则是对传统记忆的呵护,要留得住乡愁。

晋江把文化传承贯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始终,对一些有历史积淀、有文化底蕴、有建筑保留价值的古民居建筑群、宗族祠堂都进行成片保护,尽量不拆并原貌修缮,如果因为公共基础设施被迫要拆的,就集体迁移到合适的位置集中保护起来。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总体采取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等方式。

由此,即使经历一轮又一轮城市建设与更新,晋江仍完好保存着一些珍贵古建筑、传统戏曲等。五店市就是典型代表,保留了庄氏、蔡氏两个大祠堂,还有6个规模较小的宗祠及成百上千栋古建筑,成功地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弊端,最大限度彰显了晋江城市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