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12月23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XZA09版:厦门新闻

  1. 版面导航
2014年12月23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厦门市疾控中心发布2004~2013年全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
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总体下降

2004~2013年厦门市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变化趋势
2004~2013年厦门市甲乙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变化趋势

N海都记者 林秋燕 通讯员 陈赟

海都讯 昨日,厦门市疾控中心发布报告称,10年来,厦门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甲乙类传染病,如呼吸道传染、乙肝、丙肝等,发病率、死亡率稳定下降,甲乙类的传播途径中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最多;而丙类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等,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发病率与2004年相比超过2倍。

甲乙类传染病 发病率死亡率下降

报告显示,2004~2013年,在28种法定报告管理的甲乙类传染病中,除鼠疫、炭疽、脊髓灰质炎、白喉、乙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未报告病例外,其余21种均有报告发病,年平均发病率266.68/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42/10万,年平均病死率0.16%。

10年来,厦门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呈波浪状下降趋势,首峰出现在2006年,随后2年,发病率明显下降,到2009年出现小幅反弹,形成发病率曲线的第二峰, 2010年以后,甲乙类传染病呈稳定下降趋势,2013年发病率较2004年下降了56.96%。10年来,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以2008年为界,分别呈现上升与下降不同趋势。2004年~2008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状态,并于2008年达到高峰,这主要是缘于传染病监测敏感性的提高;随着传染病防控力度的不断加大,2009年后甲乙类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较高峰时的2008年下降了72%。

此外,从传播途径上看,不同年份、不同传播方式引起传染病的构成比并没有显著变化,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仍旧是发病总数中最多的。以2013年为例,首先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到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一半以上,达56.60%。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分别为37.72%、6.39%、0.25%和0.03%。

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上升超过2倍

与甲乙类传染病相比,10年来,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增幅加大,2013年发病率与2004年相比上升超过2倍。导致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手足口病与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大幅升高。

厦门市疾控中心相关人员分析,丙类传染病自2004年开始进行监测报告管理,在这过程中,丙类传染病病种与数量相比2004年有一定调整,病种数由9种增至11种,尤其2008年将手足口病由非法定传染病列入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后,对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有较大影响。

□相关链接

甲、乙、丙法定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的疾病分类原则,甲乙类传染病分为4大类:呼吸道传染病(含SARS、麻疹、肺结核、流脑、百日咳、白喉、猩红热等7种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含霍乱、痢疾、伤寒、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未分型肝炎等7种传染病)、虫媒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含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人感染H7N9禽流感、炭疽、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登革热、布病、钩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12种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含乙肝、丙肝、艾滋病、淋病、梅毒等5种传染病)(注:新生儿破伤风未归类至上述4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的11个病种分别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手足口病。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