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伟真
近期,呼吸道疾病高发,不少宝宝感冒发烧,而年轻的宝爸、宝妈更是心急如焚,不知所措。据了解,不少家长存在多种认识上的误区,如体温不高时,急着喂退烧药、打针退烧、输液、吃抗生素等,还有些家长的做法适得其反,如捂热出汗、冷水擦浴等,反而加重了病情。其实,这些都是护理上的误区。那么宝宝发烧,父母该怎么做?我们来看看医生的建议吧。
误区一:发热捂汗帮助退烧
正确做法:温水擦浴更科学
在生活中,孩子一发烧,很多家长会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一方面,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发烧了怕冷,担心再受寒,所以尽量多穿点、多盖点,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穿得厚点是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泉州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石润海说,事实上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不利于机体的散热,发烧捂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他说,孩子发高热时往往末梢循环会变差,有时候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不能一味盖被子或加衣服。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而手脚部位则要适当保暖。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如果孩子精神状态不错的话,其实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但是千万不要用冷水擦浴。”石润海说。
误区二:一发烧就吃退烧药
正确做法:38.5℃以下物理降温为宜
孩子发烧了,很多家长都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把孩子的体温降下来,所以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听说如果不吃退烧药,孩子持续发烧可能会烧坏大脑。”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石润海说,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不建议吃退烧药,建议以物理降温为主,例如贴退热贴、洗热水澡等。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服用退烧药。他建议,家长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例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口服药剂。
同时,他提醒,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不过,他建议孩子一旦有发烧时,还是要带去医院给医生看看,最好不要自行给孩子用药。
误区三: 服用抗生素或输液
正确做法:先查血常规再对症下药
还有些家长见孩子发烧,马上就使用抗生素,家长常认为发热即是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却不知许多发热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如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导致,虽然后期可以合并细菌感染,但见发热即使用抗生素明显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为此,石润海建议,带孩子就诊时应该先检查一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数不高,可暂时不用消炎药。他说,在门诊许多家长不理解,不愿化验血常规,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受疼,有的怕多花钱。但是如果没有血象的结果,许多医院的大夫经常是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同用。为了避免孩子饱受抗生素的副作用,也避免多花冤枉钱,所以建议家长一定要先给孩子做一下血常规,再进行对症下药。
另外,有些家长认为输液一定比吃药见效快,为了让孩子快点退烧,就积极主动要求静脉输液。石润海说,临床上确实有许多发热疾病如肺炎、败血症、传染性疾病等需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可考虑静脉输液,但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轻度支气管炎、幼儿急疹等引起的发烧,只要积极退热、避免发生惊厥、心肌炎等并发症,预后一般较好,尽量避免输液。他建议,“能自己退烧最好,能吃药退烧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