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2月2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4版:天下/国内

  1. 版面导航
2015年2月2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微信公众号“1人原创99人抄袭”
新华网一日连发三文批“抄袭公众号”,称微信应有所作为

N新华

新年伊始,微信上便是一片由抄袭问题引起的“道歉潮”。《罗辑思维》因“盗版”原创者王路的稿件而道歉;《中国企业家》杂志因未按规定使用《财新》的稿件而道歉,且要求《每日经济新闻》就不署名使用自家稿件道歉……“1人原创,99人抄袭”,成了微信公众号的真实写照。然而道歉和抄袭仿佛是一对平行线,先抄再删帖道歉。“抄袭公众号”就这么心安理得。

【案例】

一篇文章发表

超8个号删改抄袭

1月25日下午,网络女性情感专栏作者杨冰阳为自己万余字的文章敲下了句号。但文章发布的同时,超过8个抄袭号同时运作起来,复制、删改、粘贴好不热闹。“微信公众平台至少有8个冒充我的同名同头像账号,其中更有人持之以恒地抄了我500多期的原创内容。”杨冰阳说,从两年前开始,一个叫“感情”的微信公号,几乎每天都原封不动地抄袭她的文章,不仅删掉作者姓名,还将每篇文中原作者自称的“娃娃姐”等称呼,一处不落地改为自己的名称“莉莉姐”。

不仅自媒体,腾讯自家的媒体也是盗版的受害者。腾讯“大家”以签约方式买断优秀作品版权,首年投入近2000万元,但也因内容精良,文章被抄得遍地开花。一个月平均有30至40位作者投诉文章被盗用。

【动机】

读者阅读、点赞

都可变成小广告收入

记者随机查阅了微信热门榜中的文章,发现不署名、不标注来源就转发的公众号成百上千。也许,互联网时代的读者不禁要问:有必要那么在乎版权吗?

互联网分析机构曾指出:80%的用户从朋友圈中获取订阅号文章,而非自己从订阅号内筛选。这样的用户习惯,让依靠抄袭积累巨大用户基数的“大号”更容易吸引订户。

就在读者一厢情愿地想着“好文章不问出处”,选择性忽略抄袭问题的同时,一大批靠抄袭起家的微信“大号”早已把读者每一次的阅读、点赞都变成了可观的收入。来自多家公关公司的报价单显示,在粉丝数上万的公众号中发布一篇软文的价格,从百元到5万元不等,而文章末尾的小广告,也是很多“大号”的收入来源之一。

在微信平台上,抄袭者正在吸吮着原创者的血汗,在这样的环境下原创者的生存空间又有多少呢?

【回应】

微信:

正在内测“原创保护”功能

昨日,微信官方做出回应,表示微信已经开始原创保护的内测。同时还表示,微信已经于1月22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原创声明”功能,现在正面向微信认证的媒体类型公众账号公测。申请“原创声明”的文章群发成功后,“原创声明”系统会对其进行智能比对,确定文章是否为原创。其他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转发已进行过“原创声明”检测的文章,系统会自动注明出处。目前,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总数超800万,日均增长约2万个,体量巨大是监管难度大的一大原因。

【深一度】

“抄袭公众号”为何如此胆大妄为?

举证难、处理慢、删除少、惩罚轻,这“四座大山”,再加上高昂的协调和申诉成本,投诉维权变成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

1.读者对优质内容的“渴求”,和对出处的“不以为意”,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抄袭行为的蔓延。而抄袭者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只要粉丝不在乎。原创维权者李晓晔说,被抄袭也只能跟微信上的大号较真,小号还巴不得你曝光它,增加知名度呢。

2.原创者汤涌总结自己向很多大号维权的最终成果:三两白酒,二百稿费,一声道歉。汤涌曾向盗用者私信抗议、当面约见等,但“江湖的事情最终都被以江湖的方式解决了”,道歉付稿费、打“亲情牌”、“请你喝顿酒得了”……

3.汤涌曾百折不挠地向腾讯微信平台举报抄袭。“自打发现被抄袭的那刻起,我就开始疯狂地点击手机右上角的‘举报’。”汤涌说,然而一整天过去,手机屏幕都快点出划痕了,也依然只有十分之一的举报被受理,更多的转发和抄袭仍在持续。

4.一个媒体原创公号的负责人晒出了“原创公证过程”:当发现有另一家媒体抄袭后,就派出一位熟悉流程的得力编辑前往公证处。从卸载APP,重新下载安装,打开页面,演示双方的内容,到证明自己是首发,对方是抄袭,再到填写各种表格,打印相关材料,且不说公证费不菲,单是顺利按程序公证,就耗费了3个多小时。

微信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事物,其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有适当的“试错期”,即在一定时间内允许问题的出现,而现今微信在全球已有近6亿用户,“试错”不应再成为借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

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微信应该有所作为。如果难以通过道德和法律方式解决,完全可以让平台用技术手段来解决。

——《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何伊凡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