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王慧
微信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近一两年繁衍出的一种新名词“微拍”,在艺术圈和生活圈也是相当“活得热烈”。它的来势凶猛让众人瞠目结舌,让百姓印象中“高不可攀”的艺术品紧接地气,活跃在大众生活中,从而“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而越来越多的微信平台和微信群涉足艺术品拍卖,“微拍”艺术品正在引发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微拍颠覆以往传统拍卖
艺术品微拍从出现至今,不过一两年的时间,如今已是遍地开花。据报道,“艺麦微拍”推出的朱新建《美人图》近日曾以16.1万元成交,创下微信平台拍卖艺术品的最高纪录。相对于传统拍卖,微拍门槛低、拍卖日期灵活、互动性强,以其定位精准、内容海量、交易方便等特点,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它是大型拍卖及画廊之外艺术生活的补充,开创了艺术品交易的新模式和微拍成功案例。在微拍的现状和前程中,会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弊端,由此我们联络到本土微拍代表团队“海峡工艺品网V拍联盟”创始人林志峰先生。
微拍避免了很多局限性
首先,微拍避免了参与门槛的局限性,微拍作品和藏品的价格都走中低端路线,价格低、弹性大,从几十元、几百元到上千上万元的跨度比较广泛,调动参与性强。不仅门槛低,也避免了佣金、图录费等高额费用。
近期高端字画遇到很大的冲击和瓶颈,这样反而对于这些百姓级别的艺术品流通性更好一些。其次,地域性不会受限制。传统拍卖是地方性活动,都要限制在实地进行。如果外地人员参加拍卖,到拍卖会场地还需要交一定的费用等一些不便因素。再次,还有一个拍卖日期的限制。传统的拍卖一般一年里两次拍卖,而微拍针对的人群都是定期延续性拍卖,这对于流通性是很好的促进,对于艺术家创作更有原发性的鼓励效果。关于微拍的拍卖气氛,少了传统拍卖的严肃氛围,大家在群里调侃开玩笑,互动相当活跃,互相探讨的时间也不是那么紧迫。这样探讨互动形式,让艺术品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一部分。
微拍面临和存在的顾虑
对于客户的紧抓度不是特别强,有个别客户在微信群里购买后就消失,可能有家人在发对吧,所以有时候进群记录联系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还有一点,买方在拍下前只是看到照片而非实品。只凭一张照片评判作品的真伪和好坏,未免让人有些顾虑,所以我们开创七天退换的保证。而本周日下午3~5点海峡工艺品网联手《闽南世家·文创周刊》、中国网福建频道、企业家与艺术家协会等举办“年前捡漏,让艺术品生活化”线上线下艺术品微拍活动,正好弥补了这一点,现场可以看到实品。
举办这场活动是为迎接2015年亚洲艺术节,旨在提升市民对艺术文化的感知和品位,引导激活艺术品市场。活动地址设在天荷菜根(南少林路口,光明城招商部旁)2楼举行,有作品参与竞拍和想参加竞拍的朋友,不见不散。
“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件”
我们团队会定时出去淘宝,像德化、厦门、漳州、景德镇等地,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喜欢、根本不舍得出手的作品。我经常劝大家说“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件”,很有哲学的人生道理:人要有舍才有得。这样才能促进艺术品和工艺品的流通,好的东西真的要拿出来分享。
“微”采访
陈振华(教育培训者):“我家族企业是做陶瓷生意的,所以有很多陶瓷作品,基本以白瓷为主。由于我现在主做教育培训方面,为了周转资金方向,想将这些瓷器出手兑换现金,但是一时半会没有销售途径。听到这种微拍形式,我入群观察了两周多才决定将这些陶瓷‘托付’出来。原来还有这种形式的艺术品拍卖,可以提升艺术品流通性,效率很高!”
王静灵(心灵工作师):“我对于文创艺术品方面持有兴趣和有所关注已有一段时间,也加入了个微拍群。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将微拍搬到线下,结合线上同步进行的方式还是蛮互补的,现场也可以见到真实物品,拍得放心。我也会参与其中,好好地捡漏一把,体会一下拍卖的快感!”
郑达真(美好生活造物社创始人):“我与美好生活团队在西街开设了八家不同业态的创意店:美好生活小酒馆、旧驿馆青年客栈、芥子书屋、真水闲院茶社、美好生活手工坊等。因为‘创意’,一直以来个人也收集了一些有意思的藏品,但是在需要资金周转的时候,还是希望能有个途径将部分藏品出手,借这次微拍线上线下进行的活动,解决当务之急。”
陈文辉(厦门青年油画师):“创作是需要成本的,在没有名气之前是一段艰难的时期,画很少有途径卖出去,这样就缺少本钱创作,是种恶性循环。当拿到微拍去促进市场流通时,为以后就提供了创作下去的坚韧力。”
“慧”寄语
小小的微拍大力量,这样可以培养出来一大批年轻的收藏家,让一些年轻的80、90后从小收藏慢慢走上收藏道路,从而避免收藏界断层的危险,谁也不希望出现在拍卖会上的永远只有中老年人的身影,否则多年后艺术界岂不是面临“断层”尴尬?艺术品市场是需要不断激活的,不能只局限于高端艺术市场,收藏界能有几个“刘益谦”?培养市民意识和对艺术品的关注和品位,也是对整个城市的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