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8月23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05版:书香/讲坛
  1. 林黛玉的财产哪去了?

  1. 版面导航
2015年8月23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林黛玉的财产哪去了?

林黛玉财产,都由贾母保管?
贾琏凤姐夫妻合赚黛玉财产?
林如海的遗产,被挪用兴建大观园?

上周留下的题,让大家都关心了一把林妹妹的财产。答题的福州读者分为三派:

一是认为没啥财产,被小妾瓜分;二是认为被贾琏贪污;三是认为交给贾母托管,但被贾母挪用建大观园。

这些推理,都蛮有趣。不过,请注意“贾母派”金美娟答案的最后一句:“贾母是很希望宝玉、黛玉能够结合的。如果两人结合,这一大笔钱就理所当然成了黛玉的嫁妆,只不过是被预支了。”这句话很让人疑惑。

都知道宝黛要好,但《红楼梦》中道士却公然给宝玉说亲,贾母貌似是在起主导作用吧?后来看到薛宝琴,贾母又问生辰八字,是想把宝琴配给宝玉吧?至少从这两件事情来看,黛玉并非贾母中意的孙媳妇。相关的“不中意”,大路认为,在《红楼梦》中还有。

当然,你也可以找出贾母支持宝黛结合的细节。这是下周的题,请推理下:宝黛结合,贾母到底许不许?

投稿邮箱:mandu_hxdsb@126.com

黛玉的财产,贾母“专款专用”

答题人:金美娟(福州·西二环南路)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写,要过中秋节,王熙凤、贾琏手里没有现金,偷贾母的一些金银家什拿出去当变。这时候宫里的太监又来打秋风,贾琏发狠说了一句话:“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一句话泄露了天机:荣府曾经发过这样一笔财。有意思的是,贾琏说这句话时,王熙凤没有任何惊讶的反应。按照贾府的收入,常规的就是庄田上的秋租、夏租,不可能有“三二百万”。

翻遍全书,荣国府只有一次机会发过这样大一笔财。这笔财就是托管的林如海家产。

首先,我们得注意,是谁带林黛玉回扬州奔丧的,又是谁把林黛玉带回了贾府的?是贾琏,王熙凤的丈夫,而这对夫妻,是荣国府实际上的管家人。我们还要注意,曹雪芹把林如海去世时间写得非常细,九月初三日巳时死,把贾琏、林黛玉回来的时间也写得非常准确,是年底,前后四个月。从扬州送林如海的灵柩到苏州,再从苏州回到北京,在古代一个月也足够了。

另三个月在干吗?林如海的家产需要清点接收。林如海临去世前,不可能不知道林黛玉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外婆贾母。林家巨额的财产不可能让一个十岁的小姑娘来管理,只能委托贾府代管,交给贾琏实际上是交给贾母。

王熙凤是知道这件事的,在和林黛玉开玩笑时,不小心也透露了这个信息:“你给我们家做媳妇,少你什么?你瞧瞧,是人物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是模样配不上,还是家私配不上?你说呀说呀。”王熙凤讲到宝玉和黛玉结亲,讲到家私,她说家产也配得上。

曹雪芹还写了一个细节,王熙凤在二门内发月钱,潇湘馆月钱是贾母派人送来的。为什么?实际上,贾母是林黛玉的监护人,林黛玉的月钱从贾母这儿出,专款专用。但这笔遗产哪儿去了?

林如海死后,贾府紧接着发生了一件大事:迎接元妃省亲,建造大观园。

这件非常大的喜事,造成了贾府沉重的经济负担。

按说,贾母应是最不愿挪用林家家产的,因为她是黛玉的外祖母,对黛玉的深厚感情,在前八十回里是始终如一的。林如海是相信贾母的,所以才把女儿黛玉托给了贾府。设身处地为贾母着想,她也是情非得已:第一,贾母虽然是最高权威,但具体管事的早已不是她了;第二,黛玉的财产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相比之下,元春省亲涉及整个家族的利益,现在有了林家的钱,先用了再说;第三,贾母是很希望宝玉、黛玉能够结合的,如果两人结合,这一大笔钱就理所当然成了黛玉的嫁妆,只不过是被预支了。

林如海的遗产被小妾瓜分?

答题人:海锦丽人(福州)

《红楼梦》中并没有提到林如海死后遗产的去向,有人说是贾琏私吞,但我认为,林如海去世时剩下的钱并不多,而这些钱又被其妾瓜分。推测如下:

1.《红楼梦》第二回写,林如海五十岁才被钦点为巡盐御史,第十四回就去世,按推算这个肥差没当多久。

2.介绍林如海的时候说他是前科探花,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言下之意他应该不是贪官。

3.除了死掉的嫡妻贾敏,林如海还有几房姬妾。林如海视黛玉若掌上明珠,却在贾敏死后立马让黛玉去外祖母家,还说“上无亲母教养”,估计也是意识到自己的几个妾不是省油的灯,害怕黛玉被庶母欺负。在黛玉离开的五六年间,林如海的财产估计早被其妾瓜分殆尽。

4.有人揣测,林如海的财产被贾琏侵吞,个人不能认同这个观点,贾母从来没有老糊涂,她不会默许贾琏这么做的,因为林如海死的时候,她还深爱她的亲外孙女黛玉。

综上,我认为林如海并没有所谓的巨额财产留给黛玉。而他仅有的财产却被其妾瓜分。

贾琏凤姐大赚一笔 黛玉只抱回一堆书

答题人:悲回风(福州·桂山路)

上周,有人抛过来惊天一问:“林黛玉他老爸林如海,国家高干,怎么他的宝贝女儿林黛玉落得寄食贾府,连几片燕窝都要宝姐姐接济?”放下书,一时语塞。简直是从金陵大观园的和煦春风中,硬生生被拽回到福州北三环外的出租房,相当恼火。你能想象一个财大气粗的林妹妹,在潇湘馆临风嗟叹,对月洒泪?

这笔账,细究起来,也能找到有关林如海财产的蛛丝马迹。

林如海有钱吗?林如海出身世禄之家,科甲高中探花,迁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明清两代扬州的盐官可是公认的肥差,不需要用手段就是财源滚滚了。而书中的林如海一出场,却像吹过一阵君子之风:

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次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单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与弟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林如海对贾雨村的这番话,可以看出林如海礼贤下士,颇有古风。

这位“谦谦君子”,会横征暴敛发大财吗?

我认为不像,黛玉进贾府,林家只派出奶娘王嬷嬷、一个小丫鬟雪雁跟随,雨村另一只船,依附而行。不像是大富大贵人家出远门的排场。后来贾母嫌黛玉从扬州带来的雪雁年纪尚小,还添了一个紫鹃给她使唤。从这一细节看,与其说黛玉出自“富贵之家”,不如说出自“书香之族”。

再者,林如海若是贪污腐败之徒,也不符合曹雪芹的用笔原则。书中介绍林如海的一段:“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旁边有脂砚斋的行间夹批:文林学海总是暗写黛玉。林如海和林黛玉,血脉至亲,有其女必有其父,以黛玉的冰清玉洁,出于“暗写黛玉”的需要,其父林如海绝对不能是贪污腐败之辈。因此,林家只能“书比钱多”,不能“钱比书多”。

遗产去哪了?林家虽是书香之族,却也是世禄之家,钦点的巡盐御史即使不贪不占,按惯例收点“炭敬”、“冰敬”、“节敬”,积年下来,也应该相当可观。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对薛宝钗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黛玉何至于此?

谈到遗产,要从林如海病逝说起。贾琏送黛玉回扬州,贾琏可是荣府男丁中第一主事的人,贾琏、王熙凤连老太太的私房钱都敢偷,在黛玉所得的父亲遗产这件事情上,对孤女应得的财产做做手脚简直是必然的。第十六回,林如海病逝,已葬入祖坟,诸事停妥,贾琏和黛玉从扬州回来。“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黛玉只带回许多书和纸笔,贾琏就不一样了。

王熙凤为贾琏接风洗尘,讲话却要在“房内无外人”时,且慢,是什么话要在“房内无外人”的私密场合讲?王熙凤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这话没有必要躲起来讲,曹雪芹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房内无外人”?这就是疑点了。明面上似乎指贾元春封了贤德妃,所以大喜,可成色最足的国舅应当是宝玉啊,贾琏有什么大喜的?真正的“喜”,恐怕是琏、凤夫妇在处理林家财产中,实现了预定目标,大赚了一笔。

还有第七十二回,宫里的夏太监派人问贾琏、王熙凤夫妇“借”银子,贾琏就说出泄露天机的一句话,贾琏感叹道:“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可见他发过这样的财,曹雪芹在这里写下一笔,肯定是有用意的。从这一回往前头捋一捋,一直追到十六回,发财找不到别的线索,只可能是贾琏以黛玉的代理人身份,从黛玉名下鲸吞过三二百万的财产。

而黛玉,只抱回一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