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9月12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8版:书香/闽派

  1. 版面导航
2015年9月12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林纾和歌妓的“爱情故事”
原创越剧《枫落寒江》九月十八日首演
林纾的画
林纾的《茶花女遗事》版本极多,这是最早的四种
越剧舞台上的林纾、谢蝶仙

N海都记者 宋晖

法国小仲马原著、王寿昌口译、林纾笔述的《茶花女遗事》,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版于福州。这是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文学名著,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很大。116年后的初秋,一部全新打造的越剧《枫落寒江》即将在福州上演,正是重新演绎了林纾译《茶花女》的那段故事,只是将一段后来的“爱情故事”予以夸张,并前置到了译书的过程之中。

林纾文能翻译武能舞剑

9月10日17:30,在福建芳华剧院,导演徐建利和90后年轻演员徐伟钗、赵阳仍在赶排这出原创新剧《枫落寒江》,9月18日这出戏将在芳华剧院首演,导演徐建利用“忐忑”来形容此时的心情。徐导说,“当导演还是新人,特别是这样的题材,又遇上一帮年轻演员,越是临近演出,越是忐忑,我不知道呈现在舞台上大家能否接受,不敢想啊,观众能说不错不错,那也就不错了!”

之所以忐忑,是因为这出剧完全是内心戏。“以前越剧都是传统戏,可以舞个水袖、撩个袍子,现在没了袖子,变成短衫,纯粹看你自己的表演。”为增加舞台表现,徐导增加了一段剑舞,“这一段剑舞会出现在林纾拒绝谢蝶仙之后,他内心纠结,用剑舞表现内心的情感。”

林纾的“悲艳之事”

“谢蝶仙”是谁?这出剧的女一号,青楼歌妓,对林纾一往情深。

著名编剧林端武告诉记者,林纾丧妻之后,由于他已是福州的文坛名士,一些歌妓对之甚为倾慕,尤其是色艺俱佳的谢姓歌妓对他更是一往情深,想做他续弦,屡屡赠送礼物表达心迹,写信邀他前往相会。

这段“爱情故事”穿插进林纾译《茶花女》之中,是因为与“茶花女”相似的故事发生在林纾的身上,“太有趣了!林琴南能够接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爱情婚姻观念,但落到自己身上却最终还是无法接受,那是那个时代文人普遍的心态。”林端武说。

对那个风尘女子,林纾也并非毫不动心,但出于自身与家庭的种种现实考虑,最终还是拒绝了。谢姓歌妓无奈,最终嫁给一个广东茶商,仅三年便抑郁而死。林纾写过自我小传《冷红生传》,便有此类记载,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秋悟生》更有详细描写。晚年回忆此事,他还留下“不向情田种爱根,画楼宁负美人恩”一类的感慨诗句。

因何取名《枫落寒江》?林端武称,他想营造的笼罩全剧的“枫落吴江冷”的凄美情调与意境,也是受到林纾在译本出版中所用笔名“冷红生”的启发。“冷红生”源于唐代诗人曹信明的诗句“枫落吴江冷”。林纾采用“冷红生”作笔名,不仅因“所居多枫树”,应当也是林纾译书时的心境及其对茶花女悲剧性命运的凄切感受与理解吧,正所谓“枫落寒江斯人吟,凄红冷艳总伤情”。

越剧中有哪些福州元素?

这出戏,林端武原本是为闽剧写的剧本,“林纾和谢蝶仙的爱情故事和越剧的优雅气质比较相符,我也想尝试一下用‘越韵’来呈现这个福州文豪的故事。”

10日,在彩排中,导演徐建利特意请来了一位福州老先生,请他来指点几句福州话。“这个戏比较沉闷,我们有意弄点笑点。”戏中林纾拒绝了谢蝶仙之后,王寿昌一直说“你要后悔我可以把她接回来”,他心烦意乱,怎么也译不下去,王寿昌说,“要说谢蝶仙,你说不说也罢,好了你翻译吧,你又译不下去,僵在那里”,这时候小书童跑出来说,“这下完蛋了,锯子夹在木头里,锯不动了”,徐导说,“就这么一句福州话,插科打诨用的,福州话真的很逗,把林纾的状态比喻得极像!”

徐导说,马头墙、亭台楼阁,古色古香,视觉上是浓郁的三坊七巷气息。另外,第一幕中,谢蝶仙会用福州伬唱为林纾演唱《茶花女》的故事梗概。此外,苍霞精舍、福州马尾船政局都会在戏中有所表现。

翻译《茶花女》时林纾45岁,但为了突出尹派(尹桂芳)小生唱腔,在造型上还是保留小生的扮相。

两位90后主演怎么看“林谢恋”

徐伟钗(1994年出生,拜尹派王君安为师,戏中扮演林纾):要表现林纾内心的纠结,对他来说,他不敢去爱谢蝶仙,用《花千骨》里的话说就是“我不是不可说,是我不能说”。一旦说出爱,就会被那个时代所淹没,各种流言蜚语是他无法面对的。

赵阳(1994年出生,张派花旦,戏中扮谢蝶仙):谢蝶仙敢爱敢恨,被林纾彻底拒绝后,她一气之下嫁给茶商,她是个刚烈的女子。离开了林纾她又做不到忘怀,跑回来在林纾附近一直关注着他,挺可爱的。

本周日《枫落寒江》主创约吗?还有机会拿首演戏票

正谊书院曾培养出帝师陈宝琛、译界泰斗林纾等文化名人,原创越剧《枫落寒江》将于9月13日(本周日)15:30在正谊书院举办戏曲分享会,该剧编剧林端武,导演徐建利,演员徐伟钗、赵阳将与读者分享林纾的爱情故事,约吗?

参与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海峡都市报-六种武器”留言“枫落寒江+手机号”,每位读者都有机会获得首演戏票一张。抢票活动截至今日15:00。

戏曲背后的林纾

林纾5岁那年,外祖母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启蒙课本是《孝经》。1882年,林纾考中举人。但之后科场失意的同时,他也看到了太多官场黑暗。他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林纾的同乡王寿昌,1885年曾赴法留学6年,法语精湛。他回国后给林纾讲了许多外国名著,使林纾大开眼界,于是两人开始合作翻译小仲马的《茶花女》。由王寿昌口译,林纾用文言文记录下来。那时,闽江的一条小船上常可看到这样一副景致:王寿昌手捧原著,一边浏览,一边口述;林纾则展纸挥笔。林纾耳聪手疾,文思敏捷,经常是王寿昌刚说完一句,他就已写好一句。一天4个小时下来,记下的文字已有6000多字。1899年夏天,昌言报馆版本的《茶花女遗事》公开发售。一时间,洛阳纸贵,很快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他创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碧血录》,书中虽以恋爱故事为主干,但它涉及戊戌变法、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等重大历史事件,描写的生活面极其广阔,在当时颇受读者欢迎。后来,他又陆续写了《金陵秋》《劫外昙花》《冤海灵光》《巾帼阳秋》《官场新现形记》等长篇小说和一系列短篇小说,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林纾23岁时学画,绘画名气不下于他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军阀吴佩孚在他51岁生日时,愿出巨资请林纾画一幅祝寿图,林纾鄙夷其执政时草菅人命,一口拒绝,当时在京城传为佳话。齐白石还曾登门拜访过林纾,林纾将其绘画全部收购,并在自己编审的《平报》发文力荐齐白石画作,可以说是齐白石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