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淑清
谢明飞 文/图
海都讯 拐进鲤城新门后街一条逼仄的小巷,一股肉香直往鼻子里钻。循着香气,来到一户出租房前。屋子里,黄雪梅大姐正在灶台前忙活着,等到锅内的红烧肉足够软烂,她便盛上一碗,送到对门的李片阿婆床前。
91岁的李阿婆因摔断了腿,这半年来,无法下地行走,家里原本冒着烟的灶台也逐渐冰凉积灰。黄大姐看不到熟悉的炊烟,每天煮了热饭,便先往阿婆家里送。大姐今年47岁,是新门社区一个普通的环卫工,她送饭的故事,被探访李阿婆的志愿者撞见并记录。昨天,这则故事在网上广为转发。
黄大姐说,其实,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邻居阿姨,每天默默地为李阿婆送着热饭。
“你又给我送饭来了,自己家里够不够吃啊?”
昨天中午,黄大姐的出租屋内飘出阵阵肉香,“锅里炖着红烧肉呢,炖久一点,阿婆才咬得动”。
饭菜出锅后,黄大姐匀出一小碗肉、一大碗饭,饭里的菜堆得冒了尖,才捧着两个碗走到对门去,叩开阿婆家陈旧的木门,穿过凌乱的前厅,抵达昏暗的卧室。阿婆的床前,放着早上吃剩的稀饭。大姐把饭菜小心翼翼地放在床边,用并不怎么流畅的闽南话和阿婆交流着。阿婆说,早上吃了地瓜粥,还不饿。大姐担心饭菜凉了,又取来盆子盖上。
“你老公好久没见了,去哪里了啊?”“你又给我送饭来了,自己家里够不够吃啊?”看到黄大姐,李阿婆一句句关切地问着。两人寒暄了好一会儿。
“你们能做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做?”
“阿婆摔倒之前,偶尔会自己做饭,担心浪费电,她就去拾柴火烧火做饭。”黄大姐说,平常,她会把捡到的废弃木料,拿给阿婆用。阿婆家水管破了,路面坏了,大姐的老公也帮忙修补。邻里间就这么逐渐熟稔起来。
大姐一家从江西来泉州十几年了,六七年前,才搬到了新门后街来。为多挣一份钱,黄大姐每天早上三四点就出门打扫。快中午了,才能赶回家,给正上中学的儿子做饭。
“阿婆吃不了很多,就是多煮上一把大米的事。”听说志愿者把她送饭的故事发到了网上,黄大姐觉得很不好意思,“我也没怎么照顾她啦,就是偶尔送个饭”。
泉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陈琦,自2009年帮扶李阿婆至今。得知黄大姐送饭,协会里便希望每月给大姐一些伙食补贴,大姐硬是追着他到巷口,把500元伙食费还给他们。“你们能做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大姐只一句话,便让陈琦十分触动。他笑着说,大姐虽然没穿协会的红马甲,但她分明就是本年度最优秀的志愿者。
“远亲不如近邻,这点帮忙并不算什么。”
“我丈夫最近回江西老家了,我一个人也忙不过来,一大早就出去扫地,早餐我都没给阿婆送过,多亏了附近的一个好心阿姨。”从黄大姐的口中,我们才得知,在新门后街,还有一位好心阿姨,默默为李阿婆送着热汤热饭。阿婆昨天早上吃的地瓜粥,就是她送的。
按照黄大姐的指引,记者碰上这位满头白发的阿姨。“我刚好要去看看阿婆吃了没。”她说,“现在天气冷了,老人家年纪这么大,没吃上口热饭,身体肯定受不了”。
“我嫁到这里已经五十几年了,认识李阿婆也五十来年了,阿婆家以前就比较困难,主要靠捡一些废品挣一些钱,现在主要是政府低保金帮扶着。”阿姨说,“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我退休了,有一点退休金,帮这点忙并不算什么”。阿姨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名字,记者只知道邻居们喊她“芬兰阿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