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6月6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2版:书香/闽文化

  1. 版面导航
2016年6月6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晋江村民发现“南海一号”同款瓷器

泉州市考古队正在对瓷器堆积层进行发掘
出土的器物

N海都记者 李煕慧 文/图

5月底,在宋代重要外销瓷产地——晋江磁灶窑附近,又有了一项新发现。村民在翻建老房子时意外发现窑址堆积层,出土了大量瓷器碎片,瓷片与“南海一号”上发现的大部分外销瓷相同。晋江磁灶窑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之一,新发现瓷片的地点距离古窑址仅几十米。

古村发现海丝密码

6月2日,记者来到晋江磁灶镇岭畔村内,泉州市考古队正在对古窑址的地基层进行清理。

上个月,村民准备翻建老房,在对地基进行清理时,发现了很多古瓷片,村中文物保护员、村主任吴吉祥马上制止了施工。他说,七八十米外就是“磁灶窑址”古窑所在地。“我们见过这种瓷片,和古窑址的如出一辙。”吴主任说。

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将已经出土的瓷片进行整理,他发现已出土的上千件瓷器标本器形多样、釉色丰富,其中以碗、碟、壶等生活日用器皿为主。与“南海一号”沉船出土的磁灶窑瓷器相比,有类似的仿龙泉窑青釉瓷、带有伊斯兰文化花纹的黑釉瓷等。

在宋元时期,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而晋江磁灶窑、德化窑及安溪、永春等区域烧制的瓷器,都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销货,远销到日本、东南亚等各地。

陈建中馆长介绍,磁灶一带多低山丘陵,盛产瓷土,从宋代开始就是福建外销瓷的主要产地,这些瓷器漂洋过海,现在仍能在国外寻找到踪迹,磁灶窑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陈建中称,这次发现的古窑址堆积层,虽在“磁灶窑址”保护范围之外,但二者相距不远,推测在宋元时期为一个整体。

古厝洋楼见证一代人的创业

“岭畔村历史和这些古窑址一样悠久。”泉州市考古队范佳平副研究员说。岭畔村内保存着大量集中成片的红砖厝和洋楼。

在岭畔村中,家家户户几乎都和“窑炉”、“瓷器”有关。“我们整个村都是手艺人,他们把手艺带到外面讨生活,比如台湾的莺歌、菲律宾等地。”85岁的吴丁山老先生说,而留下的人家有的租赁窑仓作业,有的就在制陶作坊里卖苦力。

现在村里留下来的古厝和洋楼,是那些到海外的人,靠着烧瓷的手艺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在台湾路上,一栋二层红砖洋楼很是显眼。

“这栋洋楼的主人,原本要以几万元的低价出售。”吴吉祥主任说,这一家人全都在菲律宾,老宅年久失修,每年都要专程回来维护很是麻烦。我们觉得这样卖掉太可惜,房子是这家人在海外奋斗的见证,而且以前村里的大队部、小学都曾设在这栋洋楼内。

这家华侨被吴吉祥说动了,放弃了卖掉洋楼的念头,将房子连同院落捐给了村委会。“我们计划调查村中的老宅现状,并将这栋老房子修起来。”吴吉祥说,“古窑址就在我们村,加上众多的老宅,古村的未来还有其他可能。”

记者了解到,村中至今仍有熟悉传统手工制陶工艺的老师傅近百人。

这几年,当地在保护古窑址基础上,推动传统制陶文化传承,开办了“手工制陶吧”,邀请手工制陶老师傅每周为附近岭畔小学的孩子义务教授传统手工陶艺,还面向社会免费教学。现在村级陶瓷博物馆也已初步建成。

“台湾莺歌陶瓷与磁灶陶瓷一脉相承,是在磁灶传统陶艺的基础上,通过融入创新元素发展起来的。”吴吉祥说,如今,莺歌陶艺的传承不仅做得好,通过发展创意陶瓷还成为当地的旅游品牌,参照莺歌陶瓷的发展模式,岭畔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泉州古建专家吴文乔认为,岭畔古村现有的陶瓷、传统建筑等资源,推动了传统陶艺传承,也为传统陶艺发展找到出路。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