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6月28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09版:专版

  1. 版面导航
2016年6月28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蜘蛛侠出马 保卫泉州电网大动脉

在50米高的高压线塔带电检修
顶着烈日,爬上高高的电线塔

N陈建辉 吕波 张迎迎 文/图

在国网泉州供电公司员工里,有一群人被称为高空带电作业的“蜘蛛侠”,没有想象中的威武浪漫,却满是艰辛孤独。他们就是输电室高压带电班的小伙伴们。

昨天上午,在安溪一座没有名字的大山里,一座铁塔绝缘子需要更换,“蜘蛛侠”们到场高空作业,笔者跟随采访,记录他们的战高温全程。

为不停电 “蜘蛛侠”半空“高烤”

在安溪城厢镇中标村一座大山山腰处,220千伏大仙Ⅰ路137#塔的6个绝缘子已使用十多年了,需要更换。本来,可按程序报批申请停电作业,但考虑到夏天天热,进入用电高峰期,该线路属于大园500千伏变电站的配套线路,是整个安溪和部分南安供电的主动脉,关系到数万户居民和企业用电,国网泉州供电公司决定带电作业。

陈永红是带电班班长,专门负责泉州全市高压线路带电作业,这些线路总长近2000公里,比从泉州到北京的直线距离还远300多公里。

汽车只能开到山脚,昨天上午10点,笔者跟随陈永红徒步上山,除了肩扛着新绝缘子,还要背着一堆检修工具。而脚下的一条羊肠小道,说是路,实际上就是一片被踩平的荒地。

陈永红说,虽然天很热,但考虑到安全,安全绳、安全帽、绝缘工作服、导电鞋等都必须穿戴在身,全身上下被捂得严严实实的。

绑好安全绳后,身手敏捷的高领军第一个爬上塔,五六分钟后,就到了50米高的塔顶。很快,陈永红带着另外3个徒弟也跟着爬了上去。

另外还有3个人站在塔下,用安全绳将2米多长、20多斤的复合材料绝缘子运上塔顶。而以前采用的瓷瓶绝缘子重达200多斤。

陈永红坐在塔顶,像个哨兵,负责专业监护,目不转睛地盯着下方六七米的高领军等人,发现操作不对就马上纠正。他有些老花眼,此时反而帮助他远距离监护。

由于人体必须与上下方的导线保持至少1.8米的安全距离,因此只能用绝缘工具去勾动绝缘子的开关,用安全绳将旧的套住拿掉,再换上新的。这样远距离操作,不仅要眼神好,更要有力气和耐心。

在太阳的炙烤下,身边的铁塔高达40多℃,有些烫手,而耳边是哧哧作响的高压放电声。透过长焦镜头,能看到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从高空坠落,那画面有点像突如其来的太阳雨。

烈日正当午,临近午饭时间,山脚下的一家饭店里,食客们已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凉爽的空调冷气。而此时,在大约1公里开外的铁塔上,陈永红和徒弟们正猫着腰往下爬,厚实的工作服早已湿漉漉的,紧紧黏在后背上,让人一看就觉得浑身燥热。

除了勇气 爬塔更需要坚守

干线路危险,干线路带电作业更危险,这是行业公认的。整天要往深山老林里钻,不是碰到毒蛇就是野猪,还可能被毒蜂追、被蚊子咬、被荆棘划伤,忙完一天,早已满身尘土、灰头土脸的。因此,陈永红也自嘲“远看像拾荒的,近看像逃难的”。

1986年初中毕业后,陈永红就加入送电线路工作,一干就是31个年头。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变成了大叔。班组里前后来来回回数十个人,当年的徒弟如今纷纷成了各科室领头人和业务骨干,可铁打的班长流水的徒弟,他还是那个他,只有他独自坚守至今。

站在塔下帮忙的输电室维护班班长钟松树也曾跟着陈永红干过带电作业,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深有体会,也为陈永红的坚守一线竖起大拇指。

“除了勇气,爬塔更需要坚守,要耐得住寂寞。”陈永红说,爬塔是他们的基本功,跟别人走路、骑车一样平常,半空中有风,吹着导线摇摇晃晃的,不仅要克服心理障碍,还要有勇气、不能太胖,有时肩扛材料设备爬山一两个小时,还要有体力去爬更危险的铁塔。

而塔上只有风声、放电声和鸟叫声,那样的艰辛苦涩,只有他们知道。唯一有些让他们欣慰的是,由于天天爬塔,让他们身材超好,以至于走上街头总被误认为是模特队、健美队。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陈永红平时喜欢钻研。他负责的220千伏高压线要是停电作业,影响面太大,为此,他摸索研制出“远距间接操作扳手”,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变电站和线路各种载流设备接头螺丝的带电紧固作业,还通过对现有带电工具和技术的综合研究发明了横担扩宽器,并在国内首创“110千伏双回路直线杆塔地电位单改双作业”等难题。

为此,陈永红也先后获得泉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513”人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福建省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奥运电力保障工作“先进个人”等50多项个人荣誉。

“31年来,每次看着一条条银色导线为千家万户带去万家灯火,我内心都有些澎湃。”陈永红说,横亘在空中的输电导线看上去就像形态优雅的挂面,自己的青春年华早已与输电导线融为一体,分不清彼此了。

年纪越来越大了,高压带电作业这个需要充沛体力的脑力活,还能干多久?陈永红心里也没底,他想继续爬塔,直到爬不动或者不再需要的那一天。

技术细腻 这饭碗机器人抢不了

输电线路点多、线长、面广,作业环境复杂,经常需要在野外、高空作业,尤其是带电作业,其危险性常让人退避三舍,闻而生畏。因此,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正是在陈永红入行的1986年,高领军在遥远的河南呱呱落地。如今,31个年头过去了,两人成了一对朝夕相处的师徒。

在留下来的年轻人中,高领军是一个高材生,三四年前,从华北电力完成硕士毕业后,他毅然来到泉州,跟着师傅陈永红扎根于泉州西北部的崇山峻岭间,成了一名高空带电作业工。

好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网泉州供电公司开始采用无人机巡线作业。

“无人机就是我们的眼睛,能帮助发现肉眼无法看清的导线接头处的细微磨损。”高领军说,但处理问题还是要人工上塔操作,即使再智能,也只能做一些辅助性、较常规的工作,一旦现场情况有变,还是需要人爬塔上去处理,这需要检修人员随时应变,因此机器人暂时仍无法替人做带电检修作业的活。

笔者了解到,由于时常发生输电导线被彩带、气球缠绕,造成线路相间短路停电的情况,而缠绕的位置大多是在导线档中高空部位,作业人员要在高空走到导线的缠绕位置剪除彩带、气球,作业危险性还非常大。为此,2013年国网泉州供电公司员工吴志成,成功发明了一个可代替人工剪除线路异物的无人等电位检修自动装置,实际上就是一款能检修输电导线的简易智能机器人。当年就通过了安全技术鉴定,并在福建全省推广。今年以来,泉州地区输电线路无人等电位检修自动装置共带电排除输电线路紧急缺陷237起,不仅改变输电线路工的巡线和故障处理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还有效减少了停电时长。

“机器人还无法让我们下岗,抢不了这饭碗,让我感到自豪,也有点担忧。”陈永红说,高压带电作业技术要求细腻,对作业人员经验要求很高,机器人一时无法替代,让他觉得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然而,他也希望有一天能被机器人替代,这样可减少后辈们工作的许多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