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7月21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4版:专版

  1. 版面导航
2016年7月21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鲲鹏展翅正当时 培育英才谱华章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纪实
中央财政支持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台湾合作院校教师指导机器人调试
机器人电控系统实训平台

7月,又到一年毕业季。

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就业形势复杂又艰巨。

然而,这所学院的2016届毕业生面对就业却成竹在胸、自信满满。

这所学院创办仅15年,连续5年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就业率是同类院校中数一数二的。该学院2010年被省教育厅、人力资源保障厅和财政厅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

这所学院就是地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市区,与风景秀丽的国家5A级清源山景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西湖公园相隔咫尺的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短短15年间,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是如何迅速寻找到自身突破点的?是如何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的?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的?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黄晓燕 徐竟芳)

亮点1 校园环境美

一走进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校门,笔者已经明白了一二。

四季常绿,月月飘香;夭夭上庠,醉美学园。走进清源山麓的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仿佛置身美丽的公园。这里绿意盎然,树草花石相互辉映,景色迷人,构成一幅常年有花、开窗即景的优美景观,是一座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的园林式校园,犹如“公园里的学院,学院里的公园”,成为泉州中心市区景观的一张名片,也成为了周边市民休闲散步、感受文化品位的“绿色乐园”。2012年学院被评为“泉州市最美单位庭院绿化”。

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一部凝固的乐章,这里的每一处花木都是一个彩色的音符。当晨曦以光的纤纤细指拨弄着她七彩丝弦,整个校园便开启了一天的缤纷大合唱。火红的英雄树,粉色美人蕉,杜鹃鸣鹅黄,松榕吐苍翠。置身其中,疑为桃源梦?花前树下,始知学子勤。

亮点2 办学成果丰

“四个唯一”和“四个最多”是对学院办学成果的集中概括。在福建省同类院校中,学院是唯一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唯一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唯一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唯一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高校。而且,学院在全省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大赛大奖项最多,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项目立项总数最多,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最多,承担国家、福建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总数也是最多。这些成就,使得学院在同类别高校中名列前茅。

亮点3 专业设置棒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主动服务福建省、泉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视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积极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重点建设和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电子商务、设计学等应用学科专业,着力建成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内容互补递进、结构合理、覆盖面宽、特色突出的六大专业群,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专业发展模式。“以工为主、工贸结合”,现设置18个本科专业(方向)、14个专科专业共32个专业(方向)。其中工科类专业(方向)22个,占总专业(方向)数68.75%。

学院以省级精品专业为骨干,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为基础,形成了电子信息专业群、高端装备制造专业群、互联网专业群、建筑工程专业群、创意设计专业群、现代服务专业群等六大专业群,建成省级精品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高等学院科研创新平台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实训基地11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和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和校内实验实训室(区)9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

亮点4 人才培养定位准

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同类学院中数一数二的,就业率连续5年都保持在98%以上。这与学院科学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分不开。学院致力于培养“实基础、强能力、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该校毕业生转换角色快,工作岗位适应性强,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把培养模式创新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实施“校企双主体实施、互动共赢‘133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五环相扣’高中职衔接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其成果均获2014年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院还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注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深化以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建成了集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科技研发、技能鉴定、技能大赛为一体实践育人平台,“民办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改革与实践”成果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亮点5 学生平台阔

据介绍,该校目前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区)9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生均仪器设备高达1.2万元,是国家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在全国同类高校处于领先水平。该校还与博世力士乐、西门子等世界500强及国内知名企业共建,引进一流仪器设备,共建了6个大型实验中心,106个校外实践基地。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建设了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等4个实训基地;在省财政支持下,建设了数控技术、通信技术2个实训基地,以及通信技术、电工电子、数控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4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产业园区建设研发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为园区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在校内建有近10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园中校”和“孵化器”四轴联动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格局。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和锻炼的平台。

学院积极开展闽台合作,培养海西建设人才,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闽台高职教育交流合作试点院校。与台湾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学院先后组织了13批学生到台湾合作院校学习,赴台学生还获得了台湾地区的相关技术认证证书,还和当地学生合作获得专利证书。如果你想在大学生活中一展自己实力,并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将是你理想的选择。也许,下一批赴台学生中,就有你的身影。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的平台。

亮点6 优秀学子多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学”实训教学与评价体系,形成“技高为荣”的良好风气,取得明显成效。

2009年以来,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共有591人次获232个奖项(其中:72人次获30个全国赛奖项)。获奖总数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民办高职院校第一。

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在福建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一等奖,优秀组织奖和贡献奖。2013年学院作为全国3所民办高职院校之一参加“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学生作品展”,送展的学生作品“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机器人拍胸舞”表演和“3D打印”,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的夸奖,高兴地称赞道“你们做得很好!”。

亮点7 实训重在“实”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从2007年立项建设第一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开始,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就在探索如何建设民办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问题。

走进校内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50多台机床躺在占地8000平方米的厂房里。学生们穿着灰色的制服,正在埋头“生产”。一名大二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加工茶叶包装机上的配件。“第一阶段的程序马虎不得,一定要有人在旁边看着。”说话间,他俨然一名严肃认真的“小工人”。“设备与现代化企业有较大差距、教学技能训练与生产岗位实际技能需求脱节、管理不适应生产性实训的要求,是传统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林东如是说。

为此,早在实训基地建立之初,他们就确定了“环境职场化”“实践项目化”“管理企业化”的发展特点。“一进入实训基地,就要像进入了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们先从管理上接受。”林东说,“再将企业中的实战课题,以项目的形式搬进课堂,才能真正跟上企业的节奏。”

该校在泉州江南高新技术产业园投资建设了“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实训)基地”,在厦门软件园(二期)投资建设了“软件技术与信息外包服务研发(实训)基地”。在“园中校”企业的技术人员是学生的指导老师,学生实训完一般就留在园区里找工作。据林东常务副院长介绍,“校中厂”是把企业引入学院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在校内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设置工位,各工位生产工艺卡片由企业提供,形成接近于企业的真实环境。“厂中校”是让学生在企业中接触生产一线。尽管这一做法在同类院校中较为普遍,但38家企业来学院接学生的场景,让这所学院的师生们至今历历在目。该校机械教研室主任高善平告诉记者,“厂中校”的好处在于,一些专业课程在企业里完成,企业考察学生的同时,学生也观察了企业,对提高就业率与对口率大有帮助。

亮点8 领导班子强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笃彬:曾任福建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泉州师专党委书记、泉州师范学院院长、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和研究工作,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一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一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7项;出版论著14部;获得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常务副院长林东:曾任福建电子工业学院校长兼党委书记,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具有丰富的职教工作经验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先后领导福建电子工业学院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培育院校。由于在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卓著成绩,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电子工业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

副院长黄克安:曾任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系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福建省物流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国际商务人才协会副会长、福建省亚太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福建高校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主持国家、省科研课题,获得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拥有一百多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其中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1名,省级杰出人民教师1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4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

有人说,有这么强的领导班子,这样的学院不会办不好。

走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校园,回想看到的一切,回味郭小平董事长和陈笃彬院长浓浓的教育情怀,我深深地感到,这个学院不简单,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一定前途无量,一定会实现他们办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