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杨江参 实习生 曾振生 文/图
海都讯 “听说石狮石湖村有个伍使爷,好像也跟杨五郎有关系。”昨日,民俗爱好者小陈给海都热线通95060打来电话,说他到石狮游玩时,偶然听到了这个消息。经海都记者了解,“伍使爷”确系五郎,当地还留有传说。
过去一周的走访中,海都记者发现,泉州不少地方都有五郎庙。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俗信仰,专家也为读者进行了释疑。
石狮有个伍使爷 村里大小事都问他
“伍使爷庙”又称“五郎庙”,坐落于石狮蚶江镇石湖村草坂自然村。
当地村民郭长钳从小就很喜欢听老人讲伍使爷的故事,尤其是那充满神奇的由来传说,真是百听不厌。
郭长钳说,相传几百年前,草坂遭受瘟疫,村民一个一个被传染,四处寻医问药却无济于事。后来村民听说,海对岸的祥芝镇古浮村,有尊非常灵验的“伍使爷”神像,便前去请来为村民驱魔祛病。果然,不久后染病者都神奇病愈,也没再复发。
故事的神奇之处,还发生在送神像的路上。草坂和古浮村之间原是一片沙滩,郭长钳说,当时4个村民抬轿要送伍使爷回古浮村,可走到现在庙宇所在的位置时,轿子却突然掉头,不愿前去,重复两次后,村民只得作罢。古浮村的村民一开始不相信,认为是草坂村民不愿归还神像,在找借口搪塞,便在某天午后抬着轿子要去接神像,却在同样的地方遭遇类似情况。
两村村民商量后,决定让伍使爷自己决定去留。问卜结果显示,伍使爷要留在草坂,大家只好顺其自然,草坂村民就将其暂时安放在田都元帅宫。从此,伍使爷成了当地保护神之一。
可惜最早的金身,在上世纪50年代被毁。村民感念伍使爷,于1958年又造了一座真身供奉。2006年,建造五郎庙时,村里请木匠仿照旧时金身塑造了一尊更大的金身,并将大小两尊金身供奉于庙宇主位之上。
“如今村里大小事都要向伍使爷问卜,看他是否同意。”郭长钳说,草坂靠海,以讨海为生,出海前都要先问卜,不同意要改期。而在庙前,就有一尊石刻的五郎雕像,手持铁棍,眼神犀利地目视前方海面。
郭长钳认为,先民之所以信仰五郎,其实是信仰他的尽忠报国,这也是五郎文化的一部分。
12个五郎庙登记在册 面积均10㎡以上
昨日,海都记者到泉州市民宗局查阅资料了解到,2005年,该局曾做过泉州民间信仰情况调查,全市有6088处。
在民宗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输入关键词“杨”,总共跳出来72处,除杨府真人、“二郎神”杨戬外,基本都跟杨家将有关,分布在泉州各县市区。记者数了一下,最多的是南安,有22处,泉港和惠安各有10处,最少的是永春,有1处。
民宗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选取登记的,都是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庙宇,10平方米以下的并没录入。所以,本报报道过的安溪官桥上苑村尪公庙和泉州后城祖师宫,都因为当时面积太小,未能达到录入标准。
对于大家最为关心的杨五郎,海都记者数了一下,登记在册的有12处,分布在鲤城、泉港、晋江、石狮、南安等,且大多始建于明清两代。
□说汝知影
泉州为何崇尚五郎信仰?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师范学院教授陈桂炳介绍,从我国的民间信仰史角度考察,总体上是南方盛于北方。而闽南及台湾地区尤为鼎盛,其民间信仰宫庙密度之大,为国内其他地方所罕见。
对于自古以来泉州民间信仰香火鼎盛的原因,陈教授认为,这与泉州被称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有很大关系。而泉州学研究所的彭志坚分析,泉州民间信仰多,可能还与泉州铺镜制有关,简单说就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镜主,这跟姓氏有关,比如姓张,领主多为张巡。为此,还有学者专门写了一本《泉州古城铺镜神》,文中认为,泉州人敬祀杨五郎、杨六郎,主要是因为闽南人一向崇尚忠孝两全,忠贞报国,他们觉得上报国家朝廷、建功立业,是闽南男儿神圣而崇高的天职,对内则要事孝父母,勇于开疆辟土、拓展人生大事业。
就泉州地区的民间信仰而言,陈桂炳介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形成于泉州本土的地方性神祇,一是形成于外地而后传入泉州的神祇(其中不少为全国性的神祇,如关帝信仰等)。泉州杨家将信仰属于后者。
至于杨家将信仰何时传入泉州并传承下来,陈教授表示,作为小传统的民间信仰,这个问题无从考证,即使当地有世代相传的一些传说,一般以托梦说居多,其可信度甚低。民间信仰者本身也不太在意,他们更关注的是“心诚则灵”、“有求必应”。
陈教授说,杨家将信仰宫庙在泉州不少,但市区较多的是奉祀杨六郎(延昭),如兰桥宫、北门大希夷宫、白狗庙等。奉祀杨五郎(延德)的,除了后城祖师宫,主要是泉属诸县,数量较少,如本报4月21日报道的安溪县官桥上苑村尪公庙。另外,惠安辋川镇辋川城(建于明代,现已不存)北门内城隍庙中,奉祀的是杨大郎(延平),俗称“大使公”。据说泉港区也有杨家将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