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月芳 黄晓蓉 陈秀洪 吕波 文/图
核心提示 在“西街快闪”和“站如东西塔”两场活动中热闹启幕的“家园共造 共享古城”大型策划,昨天成立了专家顾问组。
“家园共造 共享古城”由泉州市古城办、鲤城区政府、海峡都市报联合主办。昨天上午,主办方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在苏廷玉故居组织了一场座谈会。策划将围绕古城,着眼于西街、华侨新村、府文庙、聚宝城南四大区域“挖故事”、“讲故事”和“用故事”。如何做好第一步的挖掘,如何传递好第二步的讲述,又该如何将挖掘和传递的故事,为深耕古城发挥最大的作用,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古城历史人文的搜集、梳理和编写的严谨度把关,我们交给了专家顾问组;而用故事解构、丰富、滋养古城的人文历史,用故事传递“见人 见物 见生活”的古城保护和发展理念,我们需要你,需要有故事的你,需要会讲故事的你。
今天起,海都热线通95060,微信公众号“海峡都市报大泉州”、“花巷”,海都古城邮箱guchengqz@126.com,同步征集“古城故事”:厝边邻里口口相传的,爷爷奶奶乘凉时唠叨的,残本断章记载下的,习俗风土中流传的,只要是你知道的,欢迎来电、来邮或在微信公号留言分享;同时,您也可以通过以上方式,向我们推荐或自荐会讲故事的人。
提炼一批古城故事
培养会讲故事的人
昨天座谈会上,泉州市旅游局局长、泉州市古城办主任李伯群,向专家们介绍了古城办的主要工作。
目前,泉州市古城办已经将机构和人员搭设好,去年开始前期工作。李伯群说,我们应该将历史遗存建筑保护好,对建筑的普查,筛选了669栋老建筑登记在册。今年泉州被列为全国19个城市“双修”的试点之一,是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操作难度比较大,但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在古城里,应该对人文历史进行保护利用,市长提出“见人 见物 见生活”的理念。房子保护好了,但不能人都跑光了。这是更高要求,也是更难做的。古城办邀请中国美院为古城做文化规划,这是之前没有过的,已经开展了摸底调查。
与旅游有关的,涉及古城环境改造提升。对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进行精细化管理,营造好的旅游环境。海都报之前报道的“古城的微笑”倡导的方向,也是泉州旅游环境优化,提升服务水平的一个方面。
之所以希望挖掘古城故事,还在于泉州导游讲解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海都报此前“古城一家人”策划,讲述古城原住民的故事,其中《我的乡愁 是中山南路的遥望》,讲述李家的大小姐嫁给了刘家的三少爷,彼此都是泉州城内最富有的人家。设想如果没有及时采集到这个故事,可能就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了。文章的反响很好,网络上的点击量很高,有人特地去拍照留念,这就是讲故事的效果。
古城里的每一位老人、每一个老物件的背后可能都很有故事。希望“家园共造·共享古城”策划可以提炼一批故事,培养会讲故事的导游。
这个系列的策划也能为明年工作做准备。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在申遗,有16个遗产点,数量很多。如果申遗成功,泉州一定能聚焦各界人士的目光。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挖故事也是在做这样的准备。收集故事要亲近居民的生活,重新梳理、激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希望组织一些小活动,通过讲述、倾听故事,拉近居民彼此的距离。
好故事要有传统
也要有时代新血液
泉州古城的四大片区留下了风格鲜明的时代烙印,数也数不清的街巷里,记录了先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泉州市古城办文化组组长上官春安向专家们介绍了策划的整体情况。千年的古城故事如何梳理,昨天与会的专家们各抒己见。
泉州市非遗中心专家许进中认为,当下最重要的工作环节是“挖好故事”,这是基础工作。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李玉昆,介绍了泉州文史界近几十年来古城故事的相关著述。
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吴英明说,文化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既要萃取先人著作的精华,也要延续时代的脉络。为了写好古城故事,定期的研究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鲤城区文化馆副馆长周琼琼则建议,可以充分调动退休的街道老宣委、文化站长,还有退休教师、干部的作用。他们文化水平比较高,也有一些热衷于从事文化活动,愿意发挥余热。在前辈参与传播古城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带动新人、晚辈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