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苏童摘自《牛城晚报》
中秋节正值收获季节,皓月当空,格外圆亮。民间有合家团聚赏月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天井院中摆放桌凳,陈列月饼、水果,家人围坐一起团聚赏月,所以又名“团圆节”。此一风俗在我国沿袭了两千余年。历代文人墨客在中秋节对月赋诗,构成了以金秋季节为题材的古典诗歌的多彩多姿。
唐代诗人赵嘏在《江楼有感》中写道:“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今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诗人伫立江边小楼,兀自伤神;看到月光如水,江水如天的秋景,想起去年中秋月下与自己共同赏月的朋友,不知今在何方。寂寥之感油然而生。唐代诗人韩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中奉劝好友趁美妙月色对酒当歌:“纤云四卷天无河,清空吹风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宋代苏轼《中秋月》一诗:“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之夜诗人仰望云空,见一轮明月为风云所掩,思及明年不知能在何处观赏明月;人生好景难逢,良宵难期;何不及时行乐呢?宋代另一诗人李朴在中秋之夜看到宝镜一般的明月,浮想联翩:“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想到如此明月,平分秋色,千里光明;即产生清心克欲,不受外诱之感。
唐代诗人刘禹锡却从另一角度写出《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清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看到秋高气爽,江天寥廓的中秋胜景,唱出了对金秋良宵的颂歌;比历代悲秋诗作高出一筹。这些都是古人对秋天的感慨。
要论中秋诗话,当数伟人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词作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将金秋胜景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文/岩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