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觉几位老师观点有分歧,能否各自说说对于孩子学国学的一些建议?
王志红:台湾王才贵教授说,1~13岁的孩子,对国学经典要识记背诵。这与当前的主流教学观点相违背。但对于国学经典来说,要积累就得背,否则言之无物行之不远。就像素描,基本功打好了,无论以后是画油画、国画,都能有很好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强调家长跟孩子要亲子互动,一起来读国学。让现代媒介充当教师的角色,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读,一起浸润在国学的经典当中。
陈金土:学国学,从方法论来讲,诵读熟背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现行的教学大纲反对死记硬背,但事实上,很多东西是“背多分”,还要“啃得基”(啃下基础),不然就是“卖当劳”(卖力了还是“杨白劳)。
戴冠青:学一点传统文化是有益的。比如慈爱、孝顺、长幼有序,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但传统文化也有糟粕,在引导孩子学习过程中,要有甄别。
比如,小学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读“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还可以读读《声律启蒙》。
而到了初中阶段,就可以诵读国学经典,顺序则可按照朱熹所说的,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根本;次读《孟子》,以激其发越;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
曲燕:要给孩子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和土壤,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浸润和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方法上,读背诵读是大家公认的基本方法。孩子熟读之后,会有一个内化和转化的过程。比如说,高中时背《论语》,可能不明其然;现在背《论语》,则有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认识;人到中年时再背《论语》,可能又有了另外一层认识和境界。而且,古文语言很凝练,对写作是极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