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摘自《耶鲁中国缘》
1927年,林徽因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从乔治·帕克(George Parker)教授,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舞台美术设计学习。
林徽因在美国就读大学期间,正值美国“女权主义”理论兴起之时,耶鲁大学正是“女权主义”的发源地和理论研究前沿。林徽因在耶鲁求学期间,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一位独立自主且具有现代人文色彩的新女性。林徽因曾写道:“我记得在耶鲁大学戏院的时候我帮(弄)布景,一幕美国中部一个老师家庭的客厅,有一个三角(脚)架我和另一个朋友足足走了三天,足迹遍及纽海芬(现译纽黑文)全城,走问每家木器铺的老板,但是每次他都笑了半天说,现在哪里还有地方找这样一件东西!”她还写道:“耶鲁(剧院)是个经济特别宽裕的剧院,每次演的戏也都是些人生缩影,并不神奇古怪,可是那一次布景,我们(没)少了跑腿去东求西借的,戏院主任贝克老头儿,每次公演完登台对观众来了一个绝妙要求,便是要东西,东西中最需要的?鞋!因为外国鞋的式样最易更改戏的时代,又常常是十年前五十年前这种不够古代的古装,零碎的服饰道具真难死人了。”
林徽因一向被塑造成一个风花雪月的文艺女青年,但她对还原真实舞台场景的执著,和她日后的敬业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