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晓蓉 文/图
海都讯“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上周四上午9时,在丰泽区第三中心小学操场上,六年(4)班的女生们跳着皮筋,笑容灿烂。
除了跳皮筋外,跳房子、打板儿、抓石子、丢手绢等十多种泉州人熟悉的传统老游戏也列入该校每日大课间活动,全校150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玩起了爸爸妈妈最熟悉的童年游戏。
“一、二、三,敲翻了!”在操场一角,六年级的王世君和几个小伙伴蹲在地上,目不转睛盯着小伙伴们“打板儿”。这是他刚从体育老师那学到的老游戏,即用很多纸折叠成一个又大又厚的纸板儿,然后用这样的板儿对准别人的板儿使劲地敲,把别人的板儿敲翻到另一面就赢了。
“我赢了很多,连老师的板儿都赢过来了。”看到有记者围观,王世君兴奋地说起“诀窍”,比如要对准纸板儿中间,瞬间用力敲下去,才能把纸板儿敲翻。
而在一块画好格子的场地前,二年级的蔡莹同学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起了跳房子的游戏。她一口气就连闯数关,赢得了同组伙伴的欢呼声。该校“80后”教师吴端云,看着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也十分兴奋。她说:“我们小时候都是玩这些,现在跟孩子们一起玩,我们也好像回到童年!”
丰泽第三中心小学校长郑惠懋告诉记者,原本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安排的是做操、跑步,学生们都觉得很单调,所以学校安排体育老师整理了十余种老游戏,分年段教孩子们怎么玩,比如一二年级玩跳房子、丢手绢;三四年级玩挑棍子、抓石子;五六年级玩跳皮筋、踢毽子、敲板子等,在每日大课间活动中推行。
“老游戏让‘玩’重回校园,重归体育,让学生们体验到‘快乐体育’。”泉州教育局体卫艺科黄庆坤科长也表示,很多老游戏可以因地制宜,不需要多大场所,缓解中小学校体育锻炼场地、设施不足的难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