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9月3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0版:书香/闽文化

  1. 版面导航
2016年9月3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寻找福建旧时光
中国最早的幼儿园竟在鼓浪屿上
林巧稚殷承宗都曾在这念书游戏
1935年怀德幼稚园毕业生留影
鼓浪屿怀德幼稚园(现日光幼儿园)1898年创办
1939年,幼稚园的孩子在做操

N海都记者 宋晖

“开学季”最难搞定的是入幼儿园的娃娃,因为孩子有“分离焦虑症”;最兴奋的是娃娃们的家长,为娃各种筹备。这一期的“寻找福建旧时光”,我们来说说福建第一家幼儿园——鼓浪屿怀德幼稚园,这家百年前的“幼稚园”竟成为全国最早开办的幼儿园,更被称为“中华第一园”。

从“怜儿班”到“中华第一园”

从史料上看,中国第一所幼儿园是由英国牧师太太创办的——鸦片战争之后,鼓浪屿上外国人接踵而来,传教、办医院、办学校。1898年2月,英国牧师韦玉振的夫人韦爱莉在鼓浪屿鼓新路35号牧师楼创办了家庭式幼稚班——“怜儿班”,同年改为幼稚园。1909年,幼稚园迁往安海路4号,改为蒙学堂。之后又在鼓浪屿内厝沃西路(现永春路83号)建园舍,1911年落成后命名为怀德幼稚园,这就是日光幼儿园的前身。

幼儿园创办之初,仅是为了照顾在鼓浪屿的外国人子弟。但之后,在极短时间里,就面向岛上大多数居民进行招生,使岛上4岁至6岁的孩子基本都能接受到较好的学前教育,这样的入园率不仅在当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中国都是罕见的。更重要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教士把当时先进的幼教理论引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厦门幼教事业的发展。教员余守法为第一个向韦爱莉学习幼教的中国人。

如今的日光幼儿园虽然重修过好几次,但园址从未动迁过,大门石阶、围墙和红砖楼仍保留着原来的英式建筑风格。

百年前就主张“自主选课”,玩具从英国运来

令人惊讶的是,在118年前,这所幼儿园便已经采用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思想主张以儿童为本位,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至今仍有影响力。其中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在近百年后,才在中国的很多幼儿园风行开来。蒙台梭利重视的是孩子自由成长及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譬如,孩子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技能,挑选各种适合自己的游戏和活动。

从日光幼儿园保留的一些老照片依稀可看到教育方法的一些主张,例如,园舍和户外玩具多为从英国运来的木制品,穿着长袍的孩子在学刺绣、做操,此外,还有上数学、自然科学、绘画、手工、唱歌的情景。其中,游戏、“恩物”(玩具)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作业、游戏都与“恩物”的应用相联系,这些教材和教具大部分由英国运来,大型户外玩具也都是木制品。遗憾的是,这些学具都没有保留下来,不过,从老照片中还能找到孩子们和木制户外玩具的合影。

虽然采用的是英国教材,但由于大部分教员都是中国人,教的又大多是中国孩子,一些本土教材应运而生。传教士将闽南童谣配上曲子教给幼儿,世界书局出版的“幼稚读本”也成为教学内容。当年的教材代代相传,至今还有一本保留在幼儿园资料室中,内容非常通俗易懂。

最早开办全日制和寄宿制,让妇女“解放”

当时,幼稚园一般为两年学制,但有不少人在怀德幼稚园却念了4年,在完成两年制幼稚园学习后,进入“蒙学堂”,课程与小学一、二年级相当,因此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小学三年级。“万婴之母”林巧稚,体育教育家马约翰,钢琴家殷承宗、许斐平等人都在此接受启蒙教育。

为了提高师资水平,1911年,幼儿园还开办了福建最早的幼师班。《厦门文史资料》第19辑中记载:“幼稚园的教师大部分由在校师范生兼任,半天学习,半天实习,每人每月津贴白银二元。”幼稚园的老师基本上是中国人,她们都是师范的实习生,只用闽南语教学,很少用国语、英语。

上世纪50年代,怀德幼稚园被政府接管,更名为日光幼儿园,并一直延续至今。日光幼儿园还在当时开办了全日制和寄宿制幼儿班——孩子一周回家一次,并率先推广3岁半孩子入园,为的是把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

百年来,这所幼儿园为广大鼓浪屿儿童提供启蒙教育,承载了数代人美好的童年回忆。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