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10月12日
  2. 3上一期  下一期4
  3. 按日期查找
第A19版:书香/掌故

  1. 版面导航
2016年10月12日
http://www.mnw.cn          闽南网

暗黑料理“抱芋羹”,你吃不吃?

□上周的题

百越人以蛤蟆为上味,先于釜中置小芋,候汤沸,投蛤蟆,皆抱芋而熟,谓之“抱芋羹”。

上期的题……第一个被雷到的当然就是出题人啦!不过这么恶心的故事,大路怎么好意思一个人恶心呢?来,咱们大伙再一块儿恶心恶心。先看看漳州译友耿银行的解读:

百越人把蛤蟆/青蛙当做上等的美味,先在锅中放水加入小芋头,汤沸后,投入(活)蛤蟆/青蛙,它们都会抱紧芋头,直至煮熟,这被称为“抱芋羹”。

第一,百越。泛指战国、秦汉、三国时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及东南、中南沿海地区的各族——当然包括闽越啦!虽然译友周大华去百度贴吧里找了段“……历史上百越人惨遭了三次种族灭绝”的说法,企图逃避福建人的老祖先吃过“抱芋羹”的事实,不过,资料没有出处,判无效。周大华童鞋说自己“毛骨悚然”,“发誓决不会去碰这样的汤羹了”。哈哈哈哈。

第二是蛤蟆问题。译友吉星如意给出了解答:

一般而言,蛙类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以食用为主的青蛙,一类是以药用为主的蟾蜍,两者在形态方面很容易区分。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区别蟾和蛙的特点时说,蟾类“多在人家下湿处,形大,背上多痱磊,行极迟缓,不能跃,亦不解鸣”;而蛙类则“后脚长,故善跃。大其声曰蛙,小其声则曰蛤”。到后来,往往把这两者统称为“虾蟆”或“蛤蟆”,有时也专指蟾类。

老译友稻田身经“求翻译”之百战,虽然不免觉得“太残忍”和“不可思议”,但还是相当镇定地开始了质疑:难道“抱芋羹”的做法就这么简单,蛤蟆没有经过特别处理,比如清除干净内脏就直接下锅?他找到了明代魏濬笔记《西事珥·蛙台抱芋羹》中同样的疑问:

桂人有为御史者,或谓之曰:“公所居之台,当曰蛙台。”盖饥其食蛙也。御史曰:“此月中灵物,用以奉养,不胜黑面郎哉!”黑面郎,谓豕也。一云百越人宴会,最贵虾蟆,先于釜置水,次下小芋,候汤沸,即下虾蟆,一一捧芋而熟,呼为抱芋汤。此说太异,食虾蟆必杀之,去其肠胃,乃中吻(情理),焉能抱芋?

他接着用名菜“泥鳅钻豆腐”来类比,好吧,泥鳅也是不去内脏的。稻田童鞋猜测:汤水沸腾之际,将蛤蟆投入,蛤蟆肯定会被烫伤,这足以令蛤蟆丧失运动能力,跳不出热锅,所以只能紧紧抱住身边的芋头,估计蛤蟆的四肢都会被深深地嵌在芋头里。(恶心加10分!)

译友支音列举了古代名人吃这些暗黑料理的记录:

韩愈在《答柳柳州食虾蟆》诗说,柳宗元“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责怪其不该把青蛙当美味。

苏东坡在《闻子由瘦》诗中写道:“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苏东坡是著名美食家,这两句诗,写了两款暗黑料理,后一款虾蟆如上所述,前一款让苏东坡听了就呕吐的“蜜唧”,是什么呢?

译友水漾童鞋找到《朝野佥载》的记录:岭南的“蜜唧”,是用初生的通体赤蠕、尚未开眼的小老鼠用蜜饲喂,上席的时候,把它钉在木板上,尚能“嗫嗫而行”,吃的时候直接放嘴里生嚼。由于一咬小鼠就会发出唧唧声,因此叫蜜唧。

水漾还照顾到了漳州译友,找出《灵异记》的记载:闽南人爱吃蚂蚁,广溪洞间多产蚁,人们把蚁卵洗净卤制成酱,称为“蚁子酱”。

正是深秋食蛙季,最后一句要紧话,大路特意提醒:早在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其中两栖类保护动物,保护的“蟾”至少93种,保护的“蛙”至少184种。所以,遵守国家法令,路边贩卖的野生蟾和蛙,咱还是不买不吃了吧!

说说奖励:译友周大华、支音、吉星如意各奖励好书一本;译友耿银行、稻田、水漾各奖稿费30元

□下周的题

张万里,字广陵,闽人。嗜酒,辄骂其坐人,醉吐街市中。且行且吐,群犬辄随之。张目叱曰:“勿争,吾且尽吐所有。”市人大噱。

万里敏于文,久不第,得官经历,致仕。

投稿邮箱:

mandu_hxdsb@126.com

3上一篇  下一篇4